“若是能预防灾荒最好,若实在预防不了,就要上有法度,下有贤臣能吏,再有合适的治理灾区的办法,才可以真正让灾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墨韵书斋二楼,有一个人正在侃侃而谈,他穿青色长衫,戴黑色学子帽,身材修长,面容俊朗,一身正气,当真是好一个年轻气盛,颇有才华的好书生。
此人正是林清晚十分欣赏的谢玉,因为本朝建国后还没有发生过灾荒,所以谢玉和这些书生,都不算是妄议朝政,最多是在通过前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林清晚并没有阻止他们。
此刻,只听谢玉接着说道:“以区区不才在下之见,其中最重要的,乃是朝廷的制度能否落实到地方上,朝廷拨下来的赈灾银两,能否一文不落的全都分发到老百姓手里。纵观历史,每一次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往往都是因为发生了灾荒,朝廷没有处理好,或者压根就不作为,导致老百姓食不果腹,才生了造反的心。而老百姓为什么会食不果腹,往往就是因为朝廷的赈灾银两被一层层克扣了,老百姓根本拿不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依在下之见,应该”
谢玉还在往下说,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也很有见地,众人认真倾听者,时不时的鼓掌叫好。
谢玉被这么多人围在中间,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盯着他,他却一点也不紧张,脸上表情很是从容,语气很是激昂,整个人神采飞扬,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林清晚和墨林站在最后面,透过层层人群,看着这样的谢玉,都是感叹无比。
“此子年轻气盛,却不过过分轻狂自傲,家境贫寒,却不自卑自怨,反而自信从容,不卑不亢,还很懂礼数,大少夫人,这书生是个人才,很值得被投资。”墨林低声说道。
林清晚眼里绽放着光彩,很是赞同的附和:“是啊,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这样的人,才是她开书斋做善事的目的,是她真正想要结识的人。
默默听着谢玉侃侃而谈,林清晚和墨林都对他生出欣赏之意。
他们本想安静的听完这次的讨论,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后,有人往楼梯口这边看了看,终于注意到他们了。
“靖王府的大少夫人来了!”
“大少夫人?是那位墨韵书斋的主人?”
“没错,就是她!”
大伙儿嚷嚷着,往这边看过来,各个都十分激动。
自从上次墨韵书局开业后,林清晚的名声就在这些读书人里传遍了,他们都很想认识一下林清晚,但无奈林清晚这几天要么是待在靖王府,要么就是去墨韵书局,指导工人和手下签约的那些书生、画工制作第二期杂志和报纸,是以,这些书生想见她,却一直没有见到。
林清晚却是不知道这其中缘由,看到众人这么热情,被吓了一跳。
“大少夫人安好!”这时,谢玉拨开人群走过来,对林清晚很尊敬的拱了拱手,解释道,“您办的杂志和报纸风靡了整个京城,又开墨韵书斋做善事,大家都很想认识您,所以热情了些。”
林清晚恍然大悟,笑着跟这书生打了个招呼:“你们好啊。”
书生们都受宠若惊,连忙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