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因为刘思曾经做过太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所以百姓们大多都很相信他,但是现在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刘大人是很个好官,可是好官难道就永远不会犯错吗?”
“是啊,刘大人是好官,靖王也是啊,他戎马半生,为大宣立下了大功劳,他的儿媳妇怎么能会是坏人呢?”
“没错,那位靖王府的大少夫人也是一个心善的人啊,看到有人读不起书,就选择资助他们,我们不该赞美这样的人吗?”
“大少夫人还写了那首著名的《怀民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里是字字句句都是对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关怀啊,能写出这样诗的人,我不相信她是坏人。”
“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了靖王府大少夫人的胸怀气魄啊,这样的人,不应该被谴责。”
诸如此类的声音,在京城各处响起,当刚开始的盲目相信过去后,人们就逐渐冷静理智下来了,对这件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当然,也有人继续支持刘思,认为刘思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林清晚和她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两种不同的声音便在对抗着,一时间,谁也不能奈何谁。
而这其中,十分滑稽的一件事,就是支持刘思,对林清晚痛斥的那些人,其实并不知道林清晚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刘思说林清晚是坏人,他们就跟着说,却不清楚具体缘由。
其他人也知道刘思弹劾了林清晚,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弹劾。
这让这件事更加变得神秘起来,也就更加引认讨论。
一时间,京城的酒肆、茶楼、路边的小摊上,各个地方都能看到有人在进行辩论,支持林清晚的和支持刘思的人是各执一词,双方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辩论到最后,往往就会变成面红耳赤的争吵,到最后,有些人甚至会直接动手,上演一出全武行,让旁边的人看了好一场热闹。
当然,也有理中客,觉得不知道内情,不好评价,没必要争吵,便上来劝架,可结果却被双方人马同时抨击了一番,骂他们是墙头草。
理中客们觉得很冤枉,他们的理智应该是被夸奖赞美的,怎么反倒被人骂了呢?
理中客很生气,顿时就不理智了,和那些人争吵了起来,一会儿帮帮这个,一会儿帮帮那个,把水搅得不能再浑。
如此种种,让这次事件闹得是沸沸扬扬,成为了京城最热门的话题,也因为人和人看法不一样,讨论一讨论就会吵起来,导致许多夫妻和离,朋友绝交,兄弟姐妹们割袍断义,当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难以相信。
说书人们看到这事情这么火,便立马在茶楼酒肆里说起书来了,一会儿说说刘思和林清晚怎么结怨的,一会儿后说说那些因此事和离的夫妻之间的事情,说的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