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两年,嬴政北巡。
北巡之前他秘密传召徐福入宫,第二日东渡的船在溧阳属落成,徐福带着祈福的“仙子”们乘船出发了。
这两年唐渚遵守承诺没有入宫,也没有卷进斗争中。
唐渚逃过一劫,但是祝家却没有。
皇帝北巡一去便是几个月,直到几天前北边有将士回来汇报,说陛路上病逝下驾崩了。
皇帝驾崩,举国哀悼。
扶苏与蒙恬兄弟俩在章台宫设置灵堂,搁置棺椁,等待皇帝遗体回归入殓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北巡的人全部回来了,皇帝的遗体也运回来了,不过服侍遗体入棺的人是赵高,其他人都在屋外等候。
棺椁抬入骊山地宫搁置,依照皇帝生前遗嘱,除他以外不许任何人知道棺椁的具体位置,所以抬棺椁的人一旦进入,外面守卫立刻放下机关将他们关在里面,里面到处都是机关,稍有差池就会送命。
时间一久,抬棺的人便会成为地宫鬼兵中的一员。
嬴政去世后,赵高和李斯站出来宣读遗诏,拥立幼子胡亥为新皇帝。
扶苏大惊。
想不到父王刚入棺,李斯就倒戈了,更想不到父王生前一直善待的青云道长也站在胡亥身边。
北巡之时,赵高和李斯确实有跟随皇帝一同出行,两人都是嬴政生前看重的大臣,的确很可能知道皇帝临死前想立的太子是谁。
不过这个遗诏并没有召集众臣,在殿堂上宣读,而是单独将扶苏和蒙恬兄弟叫到灵堂宣读,这件事怎么看都有问题。
扶苏并没有相信,执意要看遗诏,但二人支支吾吾不肯叫出来,明显是做贼心虚。
更荒唐的是,二人宣称皇帝死前谩骂扶苏不忠不孝,要他在灵堂上以死谢罪。蒙恬气得双目通红,恨不得撕了那道假遗诏,杀了这两个狗贼。
可惜胡亥带兵赶来将他们围住,还在随后赶来的大臣面前接过遗诏,看了一眼,当众证实这个遗诏是真的。
蒙恬知道他们有备而来,看这样子今日是想逼他们就范。于是他让扶苏赶紧用法术让他们先脱身离开这里,再作打算应付赵高等人。
可惜扶苏施法被青云道长一眼识破,被他早已布下的阵法压制住了,根本无法施展脱身。
扶苏亲信见此情形对他们极为不利。
于是趁乱逃走,去往长乐宫通知阴嫚公主赶快救人。
阴嫚听闻此事急忙带人过去,瞧见赵高正以下犯上逼迫扶苏自尽,她勃然大怒抽出剑就要杀了赵高重振朝纲,谁知她的人纷纷倒戈全都变成了赵高的人,原来赵高早已知道她暗中培养了一支部队效忠扶苏,是以他抓住这些人的把柄要挟他们为自己做事。
阴嫚得知真相愤怒不已,见赵高和李斯二人对扶苏咄咄相逼,她又急又怒,却无可奈何。危难时刻,她忽然记起父王称帝后三年曾留下一道旨意,让她待自己死后交于扶苏。
她知道父王一向器重的人是扶苏,下一任皇帝非扶苏莫属不可。
说不定此时拿出来可以救他们一命。
经她提醒,扶苏也想起有这件事,于是扶苏让她赶紧去拿出来。谁知阴嫚却告诉他,圣旨不在自己身上,一问才知她交给唐渚保管,圣旨在唐渚那儿。
赵高搬出让位圣旨太过突然,又是秘密行事。
宫外目前没有听到任何风声,祝扬和唐渚应该都还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当扶苏听见她提到唐渚那一刻,整个人颇为震惊,用一种既复杂又不解的目光审视着她。她明知不该把唐渚卷进来,为何还要把圣旨放在唐渚那里,莫非她很早就料到会有今天这一幕发生吗?
此时此刻,站在他身边的人让他感到陌生。
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阴嫚心里在想些什么。
尽管他不赞成阴嫚的做法,却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佩服她的远见,只是可惜她把东西交给唐渚还是做错了,她忘了何为远水救不了近火。
这会儿赵高也看出阴嫚似乎不是太担心自己目前深处的环境。
像是笃定他们不会杀了她,又像是有别的打算。
赵高是宫里的老人了,又在皇帝身边伺候那么多年,对皇帝的一举一动可谓是了解得最多,他一直谨言慎行不断谋划,自然对每一处细节都不敢大意。
他觉得阴嫚的“有恃无恐”定与嬴政有关系。
他仔细回想了一边,忽然想起有一年嬴政起夜在寝宫中翻找出一卷金竹简,思索了大半夜才提笔写字,第二日那卷金竹简就不见了。
由于后来一直未曾见过金竹简,时间一久,他自然而然也就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