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路面离开了江边以后,又向更大的山里延伸,空气是清新的,也有niao语花香,路旁的gou尾巴草疯长,有些不知名的紫se小花开得星星点点,路边一户人家门口的土坪上,有几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在念书,拉长了嗓音,像唱歌似的,眼睛却一直瞄着这辆一直沿着沅江前行的班车。天se在迅速的暗淡下去,车上的人并不着急,我知道,过了小杨溪的那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以后,就离郑河不远了。
郑河是一个仅仅只有一条街、那条街不过就是一两百米长的小村子,从供销社的水泥地坪下几级石阶,就变成青石板路了。由于年代久远,青石板早就破裂了,被各种鞋子磨得精光的青石板早已四分五裂,显得呲牙咧嘴的,仔细看看,还能看出那条路早先是由四块青石板组成的,如今就像是龟背了,高低不平的一直延伸到一边是村委会、一边是马君如的望江楼的吊脚楼前,就又变成了石阶,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是沅江,就是轮船公司的那条水泥趸船。
当时的供销社是郑河人活动的中心,冬天太阳出来,天气晴朗的时候,总能有些老年人坐在墙根晒太阳,长胡子的爷们叼着各式各样的烟杆在闭目养神,满脸皱纹的婆婆们一边扎着鞋底,一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眼睛还得时不时地看看在水泥地坪上奔跑嬉闹的小孙子,每一个生人走过,会感到身上有几十道目光在盯着,很不自在的。
如果是雨季(这个县的雨量总是全武陵地区之最),雨就会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能下地劳作,也不能上山砍竹或打柴,就只能呆在家里,男人也许就会抓起一ding斗笠,跑到供销社来打酒喝,和这里的一些女人开开男女之间那方面的玩笑;女人来得更多了,一个个穿得花花绿绿,打扮得齐齐整整,在宽大的店堂里与相识的女人谈闲话,给自己买花布、凉鞋,给孩子们买作业本、糖果,高兴了,或许会给自己的男人带一盒香烟回去。
在供销社的斜对面,有一家小旅社。据说,以前勘查五强溪水电站时,村里外来施工人员很多的,可由于现在来往人的太少,就没有什么生意了,由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年男人没精打采的经营着,旅客很少,我们也没住过。走下供销社的石阶,就是斑驳的青石板路,两旁几乎全是那种湘西的木板房,门板是一块块上上去的,精心的刷了桐油,太阳一晒,黄得发亮,其他部位的板壁却被年长月久的雨水溅得发黑,高高的木梁,粗细不等的木柱,鱼鳞般起伏的小瓦,就是那些美院的学生写生的绝佳之处。两栋木板房之间多数都留有仅容一人走过的通道,如果没有,那木板房之间的隔墙就肯定已经换成是土墙了。
木房里的形式大同小异,进门是堂屋,临街的大多都作了店堂,一条内走道向后延伸,两边有用木板相隔的好几间房间,杂屋和厨房在最后面,家境好些的人家还有一个很大的后院,猪圈、厕所,还有堆柴草的地方;有些就差些,下雨的时候,有些家里的女人还得打伞到后院去喂猪。家家都有一个吊脚楼似的茅房,脚下是颤悠悠的木板,盛粪便的那口大缸很恐怖的距离茅坑足有五米之高,进厕所以前一定要jiao人,直接闯进去会很尴尬的。
街上有两家裁缝店,大小三四家餐馆,一家铁匠铺,一对兄弟开的两家鞋店,如果把副食、茶叶、土产统统称作杂货店,一共有四家,一个酿酒作坊,一家豆腐店,一家木器店,一家放录像的,还有一家兽医还兼做中医的。其他人家虽然不做生意,却也很早就把门板下掉,把堂屋打扫得gangan净净的,男主人就会端着饭碗出现,坐一把木靠背椅,吃得很响,也很香,吃完了然后换一杯茶水,手上夹一支点燃的香烟,高高兴兴的去gan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