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唐诗三百首》(2 / 2)

紫气东来 炼石 1275 字 2021-05-27

英雄不问出处是正确的,这就是重在表现;刘项从来不读书也是真的,刘邦和项羽都是乱世英雄,连刘皇叔在发迹以前不过就是一个会编草席的乡下人。田大也没什么文化,也从来不读书、不看报,所以我从他家拿走的那本《唐诗三百首》不会是他的。书上没有酒味,也没有烟味,更没有rou味,却有一种淡得jiao人为之心动、感到心平气和的香味。

那本书的每一页都显得很gan净,就像是昨天才刚刚买回来似的。可是在书中却夹了不少用白纸做的书签,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字迹很娟秀,一看就是属于女人的笔迹;可是撇捺之间却很有力,转弯处也有棱有角,写字的人用她的书写习惯展示着她的xing格:坚强果断、说一不二,有着女人的柔美,还有着男人的洒tuo。

更重要的是这个留下墨迹的女人的字写得很好看,所谓字如其人,我就自然知道这本书的主人是谁了。可是我实在是不想回忆那个女人古典美人般的漂亮脸蛋、精彩绝伦的身段、那令人头痛的脾气和那个jiao人左右不知如果是好的xing格,我只知道我在这座大山深处待着至少是安全的,她的愤怒至少是不能触及到这里来的。

那些纸条上的笔迹有些是钢笔、有些是圆珠笔、有些是铅笔、有些是中xing笔,甚至还有用小楷毛笔写的。用笔变换不一,可能是地点不一、时间不一、心情也不一的缘故。而写在那些夹在书页里的小纸片都是针对书页上的一些唐诗所写的简短感慨,不过大多都是涉及到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者是孤独哀怨的宫怨诗。

比如王昌龄的那首《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g,帘外寒赐锦袍。她的书页里的小纸条上写的很清楚:男人从来如此,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是其本xing,就是天上嫦娥、地上飞燕也不过就是一时欢娱而已,看来水xing杨花不单单只是女人的专用名词。我不赞成这样的武断。

再比如裴迪的那首《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书页里的那张小纸条上有了些太多的无奈:不去学武陵人,暂留在桃源里,莫非去天天在灯红酒绿中挥霍人生,看着声se犬马的怪现状无动于衷吗?可惜我不是得过且过之辈,自幼就崇拜红线女。我记得那个魏城盗宝盒的女侠客的故事。

而对于李端的那首《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yu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夹在书页里的那张纸条的感慨是:二十多年的qiao首守望也终无踪影,最后不得不顺从家兄愿望,草草出门,不能不说是世事long人,人生一大憾事。若在有生之年,有周郎能真的拂动心弦,愿为贫妇也。我喜欢这样的决心。

那些纸条上的留言就是过了这么多年我记得依然清晰如昨。

可我不喜欢那个jiao花姑的女子喜欢的类型,而喜欢那种大气磅礴的,比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yin阳割昏晓。荡xiong生层云,决眦入归niao,会当凌绝ding,一览众山小。也喜欢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gan。晓镜但愁云鬓改,夜yin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niao殷勤为探看。更喜欢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yu雪,能饮一杯无?

唐诗的好处之一就是不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