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眼花缭乱的世界局势(2 / 2)

龙腾紫塞 紫塞寒士 2362 字 2020-12-07

在后世苏芬战争期间,芬兰虽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但德国当时正忙于准备入侵西欧,不愿意激化与苏联的矛盾,因此,对苏芬冲突采取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结果,直到1940年2月,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但这时芬兰已经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地步,英法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芬兰只得忍辱求和了。

而在这一世,在苏俄军队没有发起攻击之前,芬兰方面就得了准确情报。于是战争刚一开始,芬兰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而芬兰陆军立即扩充到127万人,编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但是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暗中给芬兰方面提供了准确情报的龙卫军芬兰龙影组,在穆函的指示下,立即将早就储备好的500门反坦克炮,500套高射机关炮、5000多挺轻重机枪,10万只各式步枪,500门便携式迫击炮、5000多万发子弹,200多万发炮弹,1万多吨炸药以略高于当时市场的价格卖给了芬兰政府。同时经过秘密协商,积累战斗经验,德国方面暗中派出一个集团军、龙卫军海外龙影组战斗部队派出5万余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因此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都十分明显的苏俄军队在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面前打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为了保密起见,为了真实体验战斗、积累相关战斗经验,所有的德队和龙卫军除了应手的武器以外,全部更换了芬军装备,更合他们直接战斗生活在一起。

于是战争就这样持续焦灼着,在绵延近1500公里的战场上,苏俄方面陆续投入了近200万军队,但是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最后胜利。

包括德军、龙卫军混编在内的芬军,按照穆函制定运动游击战方案,死死将苏军拖在这里。

此时,日本在南洋地区彻底完成了军事优势和实际占领,已经变成德国仆从国的荷兰,当然不会再提什么收复殖民地了。至于英法等国则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好抵御德国进攻上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德国小胡子发表了一片关于各个仆从国志愿依托德国领导,德国却之不恭的声明后,竟然果断停止了攻势,开始闷声消化战果,进一步提升实力。于是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苏芬战争中来。

时间很快就到了1939年12月,北欧地区早已进入了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而芬兰又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其14领土都位于北极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风大雪多,气温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此时的苏芬战争正逢一年中昼间最短的季节,漫长的黑夜极大地限制了苏军航空兵优势的发挥。战争开始时到现在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不少战区的积雪深达1米以上,这给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带来极大不便,却给擅长滑雪的芬军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苏芬边境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交通不便。但芬境纵深地区公路网发达,有数条铁路与边界平行,便于物资运输和兵力机动。而苏方一侧的卡累利阿地区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只有一条与边界平行的铁路和两条通往边界的支线。因此双方的军事后勤供应补给可以想象了。

现在双方的作战行动主要展开在边境的四个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地区。

在被皑皑白雪、莽莽森林覆盖的荒原上,苏军的坦克与重炮将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因此,这里对苏军是一个十分不利的战场。而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主力一越过边界,就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不得不进行一场困难的攻坚战。

战争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未逞。苏军弗谢沃洛德费奥多洛维奇雅科夫列夫第7集团军辖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组成深远的战役布势和纵深梯次的战斗队形,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主要突击指向维堡方向。进攻首先从地峡东段开始,企图吸引芬军预备队东调,随后在地峡西段实施主要突击。

而混编的芬军集中2个军计5个师的兵力防守该地,首先以掩护兵力在保障地带防守各个狭窄的接近地。昼间,芬军以近战火力配合以有利条件下的阵前出击杀伤敌有生力量,以各种反坦克兵器从近处摧毁苏军坦克;夜间派出滑雪小分队采取特种作战的方式袭扰苏军后方,突击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苏军,把苏军打得疲惫不堪。

尽管苏军投入1个梯队又1个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未查明芬军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配系,更不知道德国和龙卫军的秘密参战,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到了1940年1月,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只攻占了芬军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这时苏军已无力突破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被迫就地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

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苏军2个师大部被歼,被迫转入防御。苏军第8集团军辖5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分南北两路实施进攻。其任务是从翼侧牵制芬军兵力,配合第7集团军的进攻。越过边界后,苏军遭到芬军2个师节节阻击和游击队夜间的袭扰,进展缓慢。6天后,北路集群前进了40公里。在托尔瓦湖地区,双方发生激战。结果,苏军伤亡5000余人,补给无源,被迫转入防御,再也未敢进攻。南路集群前进40余公里后,在基泰莱地区进行1个多月的攻防战斗,到1940年1月1日,被芬军分割、包围、补给中断,2个师大部被歼,伤亡19万余人,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转入防御,直到战争结束。

在边界中段,苏军2个师被歼,余皆退守。苏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分南北两路,向波的尼亚湾方向进攻,企图将芬兰从狭窄腰部地区切成两段。南路集群沿两条被深雪覆盖的林间道路向奥卢港方向进攻。先头师到达距边界约40公里的索木斯萨耳米村以后,遭芬军小分队依托路障,顽强阻击。该师被迫沿道路展开成20余公里的纵长队形,从而为芬军实施分割、包围提供了战机。这时,芬军战略预备队1个师赶至战场,在芬军第3军亚尔马西拉斯沃的指挥下,到12月底首歼该师获胜,随后转移兵力将企图增援的苏军另1个师拦头截尾,分割歼灭。索木斯萨耳米一战,芬军共歼敌23万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在战线北端,由于德国和龙卫军方面没有排除海军部队,而芬兰方面海军更是弱的可怜,于是苏军夺占贝萨谋等地。苏军第14集团军辖2个步兵师在北方舰队配合下向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未遇芬兰抵抗,很快占领了贝萨谋港和雷巴契半岛,封锁了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