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巧还是害怕树大招风,请了杨大桥夫妻俩一起去找了村长。对村长的说辞是豆腐作坊是杨崇文的老板出的银钱,顾巧出方子,杨大桥夫妻做管事。
桂花村的村长姓王,大家都是当年从外面逃难来的桂花村。本来最初按照县衙的意思是想让顾家老太爷做村长德高望重又识文断字的,谁知道顾家老太爷心高气傲着呢,根本就看不上一个小小的村长职务。最后便落在了识字最多的王大川的身上。
这王大川是个胆小甚微的人,在村里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威望,要不是村长每年有一定的粮食贴补,一家子还不一定活得到今日。还好王大川的儿子王小川还算能耐,这些年在花溪两旁开了不少地,还偶尔在花溪里抓些鱼卖到酒楼去,日子也算过得去。
可以这么说,桂花村存在也好几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找上门来想买土地。可桂花村哪有什么土地要卖哦,最后还是王小川想起了一个事情。
石家人院子边上不是有条水沟吗!那条水沟也是将村中和村尾分开的界限。下游住着石家人,上游原本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早在几年前就全家搬迁去了桃花村,留下了一个还算完整的小院子。
当时刘家人是托了王大川帮着把院子卖掉的,可桂花村有点闲钱的人恨不得立刻搬出去,谁还会买个只有三四间屋子的小院子啊。
可王小川这么一说,金氏就拉着顾巧的袖子连连点头,凑到她耳边小声告诉她:“你之前不是说还要水源好吗?石家院子旁边水沟里的水就是从刘家后头的山壁上流出来的山泉。”
刘家院子顾巧是知道的,在靠山壁的一片竹林里。之前她沿着山边到村口自留地就要从竹林里小路穿过,影影绰绰看到过有个院子,还不知道里面并没有住人。
顾巧让金氏给王家人说要去看一看,结果这一看就满意极了。刘家原本的屋子是用竹子为主建造的,荒废了几年,竹子上的黄泥脱落露出了泛黄的竹子枝干,反倒显得清幽雅致。用水洗干净的话加上茅草屋顶,通风透光的作坊不就是现成的吗?
山泉出水处在屋后的山崖上,手臂粗的水流哗啦啦淌到地上,多年冲刷形成了沟渠往下游留去。大概是原来的主人想利用水流浇地,就在山崖下开出来了二三十平方米的平地,放石磨、做灶台绰绰有余。现有的竹屋可以用来晾晒和熏烤成品,而且经过王小川介绍,这刘家屋后岩壁上还有一处天然的岩洞,里面可以存放不少东西,做个仓库是绰绰有余。
村外的良田是二十两银子一亩,山地也要十两银子一亩;杏花村开出来的荒地八两银子一亩,这房屋加竹林占地一亩二,也算作荒地价格八两。加上一百文村长去县衙改楔子的辛苦费,价格控制在了十两之内,顾巧觉得实在是太便宜了,可惜她银钱有限,不然买个山头当山大王该有多好啊!她前世的理想可是开个农家园子的私房菜馆呢。
预留五两银子请人修路和修屋顶,二两银子定了四个石磨,接下来就是人手和货源。
顾巧和杨大桥夫妻说好,两人一个是内管事、一个是外管事。一来对外本来就扯的杨崇文东家的大旗,二来这杨大桥在两个儿子影响下基本的识字计数还是没问题的,再有顾巧教一些记账方法,应对收支绰绰有余。
于是,杨大桥便管了收豆子和卖豆腐。收豆子以黄豆为主,其余豆类也都一文钱一斤收。卖豆腐当然不是和牛老头一样去走向窜户,而是管着像牛老头这样来豆腐坊买豆腐的人。
金氏管作坊里的工人。从选豆子、泡豆子、磨豆子、煮浆、点卤、滤渣到成型,再到后面的熏豆干、做豆腐泡等等还没开始计划的一系列人手。金氏要负责选人上岗、给人记工、最后由幌子杨崇礼给人发工钱。这其中除了点卤是顾巧亲自动手而且不让别人看到外,做工的人都会在村里面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