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三天时间,顾巧的院子便大大变了样。只等炕上的糯米水混泥灰一干,铺了床单被子就能睡。
堂屋里做了炕桌和八仙桌,两边房间则是炕柜和靠窗梳妆台与靠窗书桌。大大的炕几乎占据了半边屋子,炕头到炕尾睡五个人都不显挤,听说石家已经在准备石材打算照做了,这样能省出屋子来给石三郎和石四郎娶个媳妇了。
灶台那边也比预期的多了左右两面墙,靠三间正房那边直接和屋后岩壁连起来,和正房之间砌了一面背墙。靠井沿那边则用泥砖砌了齐腰高,上面部分用竹子编了墙,既通空气又挡风,还兼具了美观的功效。这么一来,厨房便成了所有屋子中占地面积最宽的。纵深四米长八米,灶台后几个高低不等的流理台还沿着转角又延伸了一段,成了围绕了灶台两方总长达到了六米,不但上面能放置很多工具和碗碟,下面还空出许多空间,暂时只放了一个泡菜坛子和一个咸菜坛子。
除了做饭必须的灶台和流理台,还剩下一半的空间用竹编的墙一阻隔,就成了柴房和杂物房,倒是比之前顾巧计划的要多出来不少。厨房紧邻便是一张石桌,石桌之后便是水井,水井那边是石磨,石磨之后便是空置的猪圈位置,猪圈旁边便是改进过的厕所。
厕所转角不远就是院门。从院门到正房堂屋是中轴线的石板路,以石板路为界限,灶房这边除了厕所边角和井沿外一米多宽还留着泥地种些葱姜蒜,另外一侧约莫五十个平米都是泥地,全种了土豆。剩下的土豆和收集起来的辣椒籽也都种在了屋后的自留地里,整个院子看起来满满当当的,因为石家人这几日在家里忙活,也多了许多人气。
杨家人对短短几日院子出现的变化表示了十分惊讶,但也不算吃惊。毕竟顾巧上次和他们去镇上就置办了不少棉絮和草垫子,以及许多日常家用品,想也是早有准备搬回去自己住的。
对此最舍不得的要数杨倩娘和柳玉娘了。柳玉娘已经被她治好了孕期厌食症,但习惯了顾巧在家里顿顿换着花样做吃食,她一个快二十的人了竟然和倩娘一样眼泪汪汪地问顾巧要不要在杨家多住几日。
说真的,顾巧早就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杨家不但人家杨叔和儿子们不方便,就是她也不喜欢杨家人的生活习惯和老式厕所,每次如厕都感觉心惊胆战,床铺上也总带着似有若无的汉酸味儿。
幸好有小鱼这个万能的借口,杨家人总不能连着她亲戚家小孩也一起收留吧,特别是这个小孩儿还貌似不那么好管教。
炕上先铺一层厚厚的草垫子,草垫子上头放一床竹席子,竹席子上面用了两床大棉垫子才堪堪从炕头铺到炕尾,又用了浅蓝色的整整一匹布做了床单、枕头和两床棉被罩子。等炕上铺好了床单,分别放了两个枕头和两床被褥,再在两端各塞了一组炕柜,顾巧的房间总算是齐活了。
不过,随着散发着原木香味儿的柜子、桌子和妆台在三间屋子里放好,顾巧原本剩下的近十两银子再次见了底。好在牛老头尝了她送去的豆腐之后,又给她送了一百斤豆子过来,她怎么给铜钱牛老头也不要,只是要求她下次做好豆腐后他要拉出去卖,顾巧当然是同意了。
“巧丫头可真是个能干人!”
金氏和石家两个媳妇一起参观完顾巧的房子后,羡慕地下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