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李谦(2 / 2)

玄衣纁裳 信德之路 1746 字 2020-11-18

徐颢同意李谦的想法,召集所有的军事将领开会,询问对于北伐的意见,许多徐颢手下的人表示反对,只有个别几个和李谦同心的人才表示支持。最终徐颢就把所有支持李谦的将军通通给李谦调度,任命李谦为武宁军节度使,淮北招讨使,率军五万人北伐。

李谦带兵出发讨伐中原。他手下的司马郗召对他说:“路途遥远,河道水位又浅,恐怕运送粮食的水道难以畅通。应当派兵疏通河道。”

李谦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觉得中原大军此时尽在北方,吴军北上势必摧枯拉朽

一开始如同李谦预料的一样,吴军大军沿着水路北上,一路之上没有遇到抵抗,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魏国兖州的金乡,朱宏贞陷入绝望与恐惧之中。

可是当大军抵达金乡县,因为天旱,水路断绝,粮草运不上来,李谦这才想起郗召的话,让人开凿河道准备运粮。

此战,李谦利用吴国水军的优势,一路走水路北上,此时吴军要走水路进入黄河。

司马郗召对李谦说:“进入黄河,的水路早已经淤积,恐怕运输难以畅通。如果敌人不与我们交战,运输通道又断绝,这样大军就很危险。不如现在带兵攻下济州,然后停兵,控制黄河,济水,与晋国联合在一起。或者等储备充足,到明年夏天再进军。这样是可以必定成功的。现在河道狭窄,军队船只绵延百里,进不能迅速取胜,退则必然导致差错,大军现在又粮饷匮乏。敌人只要和我们周旋时日,渐渐地就到了秋冬季节,水路更加难以畅通。而且北方寒冷较早,三军将士穿皮衣冬装的很少,恐怕到那时所忧虑的,就不仅仅是没有粮食了。”可惜,李谦又没有听从。

虽然朱宏贞是一个不被李谦看得起的对手,但是朱宏贞毕竟也不是初出茅庐了,和虞昌勖较量多日也锻炼了心理素质。在惊慌失措之后,朱宏贞冷静下来,他没有抽调北方刘寻的兵马,他让王章担任都指挥使,征调魏国在关中的兵马前来应战。

关中援军没有到之前,王章先率河南诸州县临时征募的五万士兵人去抵御吴军。

王章带兵出发去前线后,朱宏贞问老臣敬羽说:“李谦兵众强壮整齐,顺流直下,应该怎么办?”

敬羽说:“以李谦今天的声势,似乎能有所作为,然而在我看来,肯定不会成就功业。为什么呢?杜渭软弱,徐颢专擅国家的权力,未必都与他同心同德。所以李谦的得志,是吴国许多人所不愿看到的,他们必将从中阻挠他。如今他已经粮草匮乏,后方又有不怀好意之人,肯定是不战自败。”

李谦此时行军,是让一个魏国投降投降过来的中原人做向导,王章与李谦交战,活捉了这向导。使得李谦军队一下子失去方向,因为李谦的士兵多是江南人,对于北方是人生地不熟,李谦军队的士气一下子低落起来。

王章与李谦在前线相持两个月后,原来抓壮丁组成的军队训练的也初有成效了。王章于是派兵两万人前去截断李谦运粮的通道。

当着两万人与吴军相遇之后,领兵的将军王宙说:“吴人轻浮急躁,害怕攻入敌阵,勇于乘退追击,应该设诱饵以使他们上钩。”于是就让二百人前去挑战,其他军队则分别埋伏在三处。去挑战的士兵未交战就退逃,吴军追击,王

宙率领埋伏的骑兵展开攻击,吴军战死的很多,魏军一下子士气大振。

此时李谦大军粮食储备又已空竭,水路后路又被断绝,又听说魏国关中的援军也已经整装待发。李谦知道自己乘虚而入的计划要失败了,于是李谦焚烧了舟船,丢弃了装备、武器,从陆路向回逃奔。

李谦撤退时候一路上掘井饮水,走了七百多里。魏国众将领都争着要追击李谦,王章说:“不行,吴军刚刚溃退,惊恐未定,一定会严加戒备,选择精锐士兵来殿后,此时攻击未必能遂愿,不如暂缓一下。他庆幸我们没有追上,一定会昼夜急行,等他的士兵们力量耗尽,士气衰落,然后再去攻击他,攻无不克。”

于是王章让自己的族侄王宙率领八千骑兵跟在李谦的后边慢慢前进。过了几天,事情发展果然如王章预料的一样。

于是王章告诉众将领说:“可以攻打桓温了。”魏军迅速追击,追上了吴军。王宙率领精锐士兵四千人埋伏吴军东面的山涧中,与王章夹击桓温,李谦大败,被斩首三万多人。

此时关中援军也赶来了,也出战迎击吴军,这一下吴军战死的兵众又数以万计。最终李谦只在几个亲信的护卫下,渡过淮河回到吴国境内,那些原来望风而降的魏国州县纷纷反正到魏国一边。

好在徐颢加强淮河沿线布防,王章也没有继续进攻,而是迅速带兵回到北方,防止晋军有所动作。

李谦此战,基本是全军覆没,许多徐颢手下人乘机要求徐颢办李谦的罪,徐颢最终免了李谦的官职,但是没有杀他,只是杀了李谦手下的几个将军,吴国反对徐颢的势力因此遭受重大挫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