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久律屈列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给自己加上皇帝的头衔。
从可汗到皇帝,不仅仅是称谓变化,这里面还有许多体制的变化,可汗选立是众部推待的结果,而皇帝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乾刚独断是郁久律屈列最喜欢的中原词汇,把这个词语从理想变成现实,是郁久律屈列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之一,如今在这奋斗路上,皇帝称号的出现,意味着一个阶段性的巨大胜利。
原本一开始契烈有这个提议的时候,郁久律尧骨是拒绝的,但是随着郁久律尧骨接触的中原文化多了,他也感觉到也许郁久律突欲的一些想法是对的,契烈不能一成不变,中原有些东西是值得学习。
郁久律尧骨的转变除了有郁久律突欲不懈的努力之外,更在于郁久律尧骨身边也有一个高参,此人是一个名叫张猛,原本是海东国人,从小博闻强记,家里面在海东国也算是世代为官。
不过,张猛很早的时候就发现海东国已经日薄西山,出现亡国之兆,因此一直没有出仕做官,而是在寻找新的朝阳。
后来,郁久律尧骨主管与海东国战死,带兵打到张猛所在之城。张猛见郁久律尧骨此人气度不凡,又能约束士卒不,觉得此人将来必有大的成就。
再然后,经过几番打听,得知郁久律尧骨是郁久律屈列的儿子。张猛觉得郁久律尧骨是奇货可居,于是就动身前往郁久律尧骨的军营拜见。
郁久律尧骨原本对这些读书人并不喜欢,但是因为和郁久律突欲争斗日子长了,也有了些文墨,既然人家来拜见,不见也不礼貌,因此也就接见了张猛。
虽然见了张猛,但是一开始郁久律尧骨也不过就是礼节性会见,并没有打算多说什么事情,但是张猛却主动提出他对于契烈与海东国作战的一些想法。
张猛说:“想要灭海东国,要懂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攻城’的道理,要分解其部落,让他的百姓不能好好种地,以此疲弊海东国,则海东国就算有百万雄狮也无济于事。”
这句话给郁久律尧骨很大启发,后来郁久律尧骨后来对于海东国的作战和郁久律屈列对于海东国的战略,都有张猛谋划的成分,并且张猛毕竟是海东国世家大族出身,对于海东国内各种势力,各地形胜了如指掌,对于郁久律尧骨用兵帮助颇大。
在灭了海东国之后,郁久律屈列为了奖赏张猛的功绩,原本是要张猛出任中台省右次相一职,但是张猛婉拒了。
张猛婉拒右次相一职,有自己的考虑,郁久律屈列身边有了韩皓,在郁久律屈列称帝之后已经担任政事令一职,负责处理契烈境内所以中原移民的官司公务。郁久律突欲身边有鞠文泰,而郁
久律尧骨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出谟划策的文人,而张猛决定帮助他。
张猛既然决定要出山,就自然要选择最好的一个主子,在郁久律屈列或者郁久律突欲身边,张猛都成不了第一谋士,而郁久律尧骨身边倒是缺个谋士,张猛正好补缺。
郁久律屈列对于两个儿子还是一视同仁的,既然郁久律突欲身边有了一个人鞠文嘉,郁久律尧骨身边的确需要一个人,因此就同意张猛的请求,让他在郁久律尧骨的身边工作。
为了表示父亲对这两个儿子是平等对待的,所以郁久律屈列问韩皓说:“什么官职是比宰相仅次一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