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郁久律突欲(2 / 2)

玄衣纁裳 信德之路 1388 字 2020-11-18

韩闰一听这话,笑了,说:“既然如此,把这人拉出去,军法从事,并且让通晓金正使的话。”

这一幕结束之后,韩闰安排使团一行人出发前往郁久律突欲的驻地,也就是原来海东国的都城龙泉府。

到达龙泉府,郁久律突欲也安排他们住进馆驿之中,也是在原来海东国的宫殿里面宴请使节团,不过宴会的吃食就不再具有家乡风味了,虽然王成桂曾经以句骊为国号,海东国土地也曾经是那个被大雍所灭的句骊国的一部分。

王成桂建国之后,想要证明自己是那个被大雍所灭的句骊国的继承人,但是那是王成桂挂羊头卖狗肉,他们与句骊国根本不是一个民族,吃的各不相同,因此郁久律突欲雍海东国的宫廷美食招待他们,他们不可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和韩闰请的客不同。

第二天,郁久律突欲问金扬善要来了鸿济国的国书,打开来看。一看之后,就很生气,因为国书里面一开头就写的是“鸿济国王致书于大契烈国皇帝”,没有一点体现鸿济国王是契烈皇帝的臣子。信的内容里面,说的是鸿济国想要纳契烈皇帝女为后。

郁久律突欲一看,问身边的海东人,昔日海东国国王的正妻称呼是什么?左右德海东任回答他说是“贵妃”。

其实再海东国内部,海东国王是有“皇帝”名号的,他的妻子自然也有“皇后”名号,但是在与大雍的交往中,为了体现是大雍的臣子,才改成了“国王”和“贵妃”,不过郁久律突欲现在发现鸿济国的国书里面的表述不符合礼制这一点,说要金扬善回去,重新修改才行,薛克谦本想拒绝,但是金扬善再一次拦住他,乖乖听命回去了。

金扬善就这样第一次无功而返,不过也不能说什么都没带回去,他带回来一个人,是郁久律突欲派来的使节高泰师,此人是高敏和高景的同族,原是海东国文籍院的官员,在海东国文籍院相当于中原的翰林院,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如今在郁久律突欲身边,算是郁久律突欲的老师,为他讲解中原的经籍。

高泰师来到鸿济国,经过实地了解,发现鸿济国群臣称呼鸿济国王为“陛下”,鸿济国王自称为“朕”,也设置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高泰师对郑兆说这些官职名称有僭越的嫌疑,既然鸿济国要称臣,最好统统改掉,而且告诉郑兆当年海东国为了表示归顺,就是在设官的时候,就是采取低皇帝一等的原则,才有了国王的正妻被称为“贵妃”。

郑兆奇怪,新济国当初就是如此,与大雍交往二百多年,大雍使节几番前来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现在却是契烈提出说是有了僭越的嫌疑。

其实高泰师没说出来的是中原人可能从小就是这样的儒家文化,使得他们对礼制可能从小听,反而有些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契烈不同,契烈尤其看重礼制,是因为他们本来没有这些,如今郁久律屈列当皇帝,就极其强调礼制来强调君臣道义和上下尊卑,所以契烈反而更强调礼制。

高泰师提出来这些问题之后,所有人看向郑兆,朴明浍心里面暗喜,心想和亲就要无疾而终,那么自己的族人做王后就是顺理成章的。金扬善也看着郑兆,心想这是契烈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自己搞砸了和亲。

郑兆面对契烈的要求,心里面一开始也是有些愤怒的,但是想着自己想要和亲的初衷,又觉得和亲可以得到的利益更大,所以就笑着说:“一切听凭上国的意思。”

于是郑兆下令进行一系列改革,将鸿济国的执事省改成佥议府;御史台改称监察司;六部改为典理、军簿、版图、典法四司。国王的自称改“朕”称“孤”,国王的旨意中改“宣旨”称“王旨”,改“赦”称“宥”,群臣的上书称呼改“奏”称“呈”。

而郑兆也把自己的官职改为“壁上三韩三重大匡,政丞,上将军,三韩国公”,而薛庆,薛克谦,金扬善,朴明浍四人就担任军簿司,典理司,版图司,典法司的御事中郎,随后再重新写了一封奏章由金扬善带到契烈,这一次金扬善把表章呈到了郁久律屈列面前,这时候也是郁久律屈列刚刚从虞昌勖给他的打击之中走出来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