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上的游牧经济很不靠谱,经常一场大风灾,大雪灾都可以造成部族灭亡。
因为草原之上人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穿的是牛羊皮。一旦灾难来临,草原草没了,牛羊就饿死,牛羊饿死,人跟着饿死,所以往往此时,为了生存,草原铁骑就会去中原抢劫。
因为中原就算闹灾,今年收成不好,还可以吃吃去年攒下来的,草原无论今年还是去年的牛羊都会因灾难而饿死。
郁久律屈列听了韩皓的意见,让从中原来的人筑造城池,然后让他们开垦农田,这样大契烈国也有了农耕,开始逐步向中原王朝的经济模式过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包容多元的文化,才能取长补短,为国家和民族取得发展。
郁久律屈列以前没有什么太多文化,后来韩皓也充当了郁久律屈列的私人教师,为他讲授中原王朝历代的治乱兴衰,郁久律屈列对此多有感悟。
不得不说郁久律屈列是一个好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发问。当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当年强盛一时的大雍会落到如此境地。
韩皓说了很多理由,比如外重内轻的格局,比如皇帝不理朝政,比如内部大臣朋党之争,比如宦官的专权,比如女宠的误国。
但是郁久律屈列听了之后,说了一句话:“这些都是因为国君昏庸啊!”
君主有如河流的源头,如果源头被污染,永远流不出清水。所以皇帝作为关键少数还是最重要的。
韩皓遇到郁久律屈列,真是觉得遇到了真命天子。一个草原之上的大汗,如此孜孜不倦地求学治国之道,而中原的这帮群雄,只会打打杀杀。
也许乱世是不适合用所谓的圣人之道,但是不能忘了圣人之道,因为一味打打杀杀,永远不能成功,以杀止杀,这杀戮永远停止不了。
郁久律屈列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但是他已经明白文化的力量。如果忠君爱国可以深入人心,草原何至于改朝换代比中原还快。
为了树立大汗的中央集权,就必须采取中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千户和百户制度,彻底打破部族。
所以郁久律屈列开始采取混编的方式,按照地域划分千户和
百户,改变以前按照部族的方式,要让契烈成为全草原民族的统称。
随后郁久律屈列又制定了朝见大汗的礼节,这些都是参照中原王朝的做法,制礼作乐,明确身份等级,这中原已经施行千年的策略开始在草原实行,为的就是加强大汗的权威,如此加强国家的凝聚力,为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