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契烈的对手,再也不是草原之上彪悍却又很纯朴的游牧部落,而是拥有严密政权组织形式的国家。也许对手不再彪悍,但是的确足够狡猾。
文化在战场之上也许是无用的,但是要看是哪方面的文化。郁久律突欲学的四书五经,在战场之上是没有施展的地方,可是郁久律尧骨学的兵法韬略,却是有用武之地的。
战场是训练士兵最好的舞台,可是战争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就要需要多学习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正是今人吸取古人经验教训,而避免走弯路,得以有新的发展。
以前,郁久律尧骨觉得自己的大哥没事就拿本书来读,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打打猎,练练武。可是现在,郁久律尧骨越来越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开始倾佩大哥的远见。
郁久律突欲对于如今也捧起书本来学习的弟弟郁久律尧骨也十分欣慰。突欲不仅仅支持尧骨读书,还送给他许多书本,希望弟弟可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打心眼里觉得不如大哥,放弃争夺继承人。
但是突欲忘了一个道理,不怕敌人残暴,就怕敌人有文化。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不会因为读几本书就消失,更何况尧骨学的不是礼义廉耻,而是兵法韬略可能还有一些阴谋诡计。
在郁久律屈列是否应该当皇帝这个问题上,郁久律尧骨也开始有了与自己以往不同的看法,毕竟与海东国打交道久了,郁久律尧骨也发现中原的帝制确实是一个好处多多的事务,只是一切需要水到渠成。
面对两个儿子暗中的争斗,郁久律屈列十分清楚,但是无奈,因为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权力斗争,何况有些东西只有一个,不可分割。
其实按照草原上的传统,郁久律屈列可以在自己死后把自己的部众一分为二,但是这其实不是解决问题,因为如此一来,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契烈,即使不会因此分裂,也会因此加剧内斗,最后的结局无论如何,都对大契烈来说是一次内伤。
草原经历无数次统一,分封,内斗,再统一,再分封,再内斗的死循环之中。中原早就基本废除分封,行郡县制,草原却还在这样的死循环之中自我内耗。
但是草原不是中原,没有那么多城池,只能以部落形态,但是郁久律屈列不想再一次陷入这样的死循环,因此他才会加强对各千户的管理,让他们把子弟送到大汗这里当宿卫,就是为了防止分裂。
郁久律屈列要努力把大契烈打造成一支强大的力量,但是他发现,要改变怪圈,目前也只有学习中原,因此郁久律屈列经常召集一些懂的中原文化制度的人,学习中原的办法。
其实中原的办法很简单,加强君权,加强郁久律屈列的权威与实力,就可以震慑各部落,而加强实力,就不能只是局限于如今如何分一张大饼,而是需要把大饼做大,然后让新出来的部分成为大汗控制下的,如此就可以震慑各部落。
与此同时,郁久律屈列开始新一轮重新拆分部落,分化各部落实力,把这种行为扩展到整个草原,而不仅仅是契烈部落。原本以武立国的契烈,开始注重内部政权建设,一切为了发展,更好的发展,对外发展首先就要内部安稳,因为中原混战,郁久律屈列有了宝贵时间,大契烈内部正在改变,总有一天,他会以新的姿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