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漫道苦旅(1)(2 / 2)

放牧人 铁石 1536 字 2020-11-12

打井的事便就开始了。

先在草场找一块相对牧草比较茂盛的地方,再由铁铲和勾角一下一下的至上向下刨,而且要刨成圆拱形,刨一阶段,用石块砌一段,直到打出水源。这样的工作不可能一气呵成,而且存在极不确定性,不敢保证下面就一定有水,只能抱着任由天命的态度。毕竟是人工挖井,又是一个人,一天和另一天的进度差不多。而慢慢地挖到七尺多深就得想法子了,人不可以在下面一铲一铲地把土扔出去。石头找了两匹大的羊皮,缝扎成袋状,袋子两角上拴了一根麻绳,绳子一头用石头压在露天外,等下面的羊袋里的土填满了,人爬出去,把绳子拉上来倒掉。就这样反反复复,一个动作不知要重复多少次。石头在砌石块的时候,每个阶段都留了可以攀爬的地方,而且整体半径很大,起码有半米左右,人上来下去不成问题。由于怕井的拱缘受到压力作用发生坍塌,石头把刨出来的土都很好利用起来,把羊圈里牛羊马啃尽的杂草用刀剁碎,倒上水,一起和松土和成泥,全部敷在井的拱缘上。

大概挖了一个多月左右,足有两三丈深,就挖到了地下水。水源呼呼地直往上冒,一会儿就到了石头大腿部,石头高兴极了,简直忘了自己还在井里,虽然刚出来的水有些浑浊,但石头而是一个劲把头载进去,咕噜地饮水。他活到现在,除了下雨天,自然地洗下头发,从没有洗过。这次,他直接把头载进去,用手挠抓头发里的油腻,他的黑脸和黑手渐渐漂白了,这样终于还原他一个人的模样,虽然胡子占领了他的整个脸部。水位还是渐渐上升,石头赶紧攀爬出来,水位一直上了两个台阶。看着这井的泉水,石头心里美滋滋的,眼睛湿润了,啪嗒啪嗒地落进了水里,像是历经千山万苦渴望见到娘亲,而母亲突然站在他面前一般,他良久沉浸在这份得来不易的上天(长生天)恩赐中。

石头找来牛皮水袋子,打起了一袋子,提着直接去了羊圈,羊儿、牛儿、马儿都兴奋地拥了过来,争抢着饮那牛袋子里的水。所有的牲畜都似乎回到了从前的草原——那风调雨顺,羊肥牛壮马健草茂的岁月。那时候,它们享受着长天生赐予它们的一切,也包括作为牲畜所要履行的使命。

如果原来渴死的那些牛马羊还在,这些水是远远不够的,这口井只可以暂时供应留活下来的这些牲畜。

任何时候,自然的法则都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草原就是大自然的一张脸,总以各种方式磨练着苍生。生存成为了竞技场的角斗,时不时夺走一部分生命,而警醒留活的另一部分生命。死亡的同时,又是希望的同时。大自然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

——石头深信不疑,而他更加明白当下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活着,必要时迸射出抗战的力量来。

不过,石头不知道放牧的生活还能坚持多久?干噗噗的空气,一片焦灼的惨象,草原还时不时燃起天火。指不定什么时候,草原变成一颗火球。偶尔送来风就像锅里的热蒸汽,让人和牲畜窒息。草地的田鼠和兔子,还有蚂蚁等动物跑出来,尽量往阴凉处逃难。更可怕的是,炸弹爆炸的声音越来越近了,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抵抗日本军的蒙古武装力量溃败下来,这些武装纯不像过去的盗贼和土匪,他们虽都是大老粗,但绝不会烧杀抢掠。路过时,进来牧场打招呼讨杯水,而石头一声不吭就宰羊招待。而且只要有吃的,喝的东西都统统拿了出来,一些伤员还可以在他这里休养时日。在石头心里,把这群握枪杆子的人当成了蒙古的英雄。他总觉得那是成吉思汗的骑兵。当然,这些人好心劝石头,这里不是久待之地,日本人马上就要杀过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