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慎一直醒过来,期皇帝派了人过来看望,送了许多珍贵药材,李稚帮着收下了。午后,萧皓端了些膳食进来,李稚心思动,问他:“那名大夫安置好了吗?”
“已经打点好了。”
“不管他想要么,一定为他备好,绝不要失了尊敬。”
萧皓点头,“你去歇会儿吧,这里我来守。”
李稚注视着赵慎的庞,他掀开被子,把那只手很轻地放了回去,“大理寺那边今天我还跑一趟,他若是醒过来,你派人告诉我,我马上就回来。”
“好。”萧皓还是道:“吃点东西再过去吧,保重身体要紧。”
李稚闻声看了过去,萧皓并不是多善于言辞的人,只将吃食往他手边轻推了下。
李稚换了身干净整洁的衣裳,离开了王府,他本来是预备着前往大理寺,却在途中遇到了一令他感到十分意外的人。略显狭窄的街巷中,李稚停住脚步,与对的人隔空对视,天街下着小雨,地上水花四溅,他沉默了许久,终于低声道:“老师。”
大病初愈的贺陵穿着件靛蓝色低调常服,立在巷子中,身旁侍卫,只老仆陆丰帮他打着把伞,他用灰晶似的睛注视着前拥后簇的李稚。年前那一场大病,他的身体确实垮了不少,从前发须还是灰白色,如今已全然变成了雪色,原本时刻□□的腰背也微微佝偻下去,这年纪的老人老很快,一场病便老了。这小半年来贺陵一直居家养病,不闻世事,今日才知了李稚的事情,他对李稚道:“你过来。”
李稚不自觉地攥了下袖中的手,他用示意侍卫留在原地,自己跟了上去。贺陵一直往前走,出了小巷,来到大道上,这里是清凉台最繁华的街道一,一抬皆是公卿名流、朱衣权贵,行人都在自觉地避让,可贺陵却色泰然,径自往前走,给人一种孤身在大潮中逆流而行的感觉。
贺陵在朱雀大街与玄武大街十字相接处停下了脚步,路旁一方不起的旧碑,已经被翻修过数次,上的字一派模糊不清,贺陵凝视着那块碑,“清凉台所被称为清凉台,其实这里原本确一座高耸入云的明台。先汉时期,兰亭郡太守李贤为永怀太子所提携,时逢乱局,太子被乱臣诬告而死,其弟嘉德王登基,欲封李贤为相,李贤上书称:忠臣不事二主。嘉德王高官厚禄相邀,李贤不为所动,旋即被赐死。时人感怀其忠贞,在其家乡修筑高台,日夜呼喊,盼望魂归,为掩人耳目,称为清凉台,后毁于战乱。梁朝开国时,京中百姓无意翻掘出半块残碑,将其进献给文帝,这段尘封往事在千年后重见天日,文帝深为感动,将地命名为清凉台,纪念这位于史籍籍无名的义臣。”
贺陵回头看李稚,“许久不曾考过你文策了,你说说这故事讲的是么道理?”
李稚道:“忠臣不事二主,背主求荣古来为君子所不耻。”
贺陵缓缓道:“原来你心中也是明白道理的。”
李稚动了下,虽说早知道贺陵迟早会知晓,但这一刻他仍是下意识错开了视线,与对视,“您都知道了?”
“都听说了。”
贺陵为今最负盛名的大儒,或许可称为最后的大儒,刚烈了一辈子,中不揉任何沙子,他对所学生均视如己出,却也同时也极为严格地要求他们,平时稍微错处便严厉训斥,何况李稚今日的行径不是用一错字能够概括的,可他却意外地保持了心平气,问李稚道:“为何要这样做?可是谢府待你不好,让你受了委屈,心中不平的地方?”
“。”
“那是人威胁逼迫你?”
“。”
“那你是为何要离开谢府?”
李稚骨子里是典型的东南读书人,尽管梁朝玄道思潮盛行,但他从小接受的仍是最传统的师生教育,所古典读书人一样,他发自真心地认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在他们这类人的心中具极其殊的地位,而并非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先辈。尤其他是在京州长大,那地方遍地都是隐居的名士,儒学氛围很浓,在他的中,老师是这世上绝不可欺骗、也不能够违逆的人。
李稚抬起头道:“是广阳王府世子给了我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
贺陵的脸上经常太多表情,自带两分冷峻,“你的抱负便是结党营私、打压异己吗?如今在你的治下,大理寺一片乌烟瘴气,只要能够敛权,你们不择手段,党羽确实拉拢了不少,纲纪则是彻底荒废,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李稚接。
贺陵道:“你不说,是代表你尚廉耻心,人若是知耻,还不算是无可救药,跟我回去。”
李稚闻声看他,中几分难掩的意外,他跟了贺陵好几年,深知贺陵的暴烈脾性,他完全能够想象出对方听说这些消息时是何种怒不可遏,也想过贺陵番是要与他恩断义绝,却独独想过贺陵是前来劝告他的。
贺陵与往日那副硬朗刚正的样子相比,确实苍老了许多,虽然强撑着一股精气,但脸上已了老人才的疲态,在听说李稚近日来的所所为后,他先是不敢置信,随即不顾旁人劝阻立刻赶过来,他自然是愤怒失望,可亲看到李稚这副年少气盛、权势滔天的模样,他却忽然又感受到一种年轻时绝过的无奈,还些无言说的心痛,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