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事,嬴政也是够倒霉的。
瑾瑶嘴角不由翘起优雅的弧度。
泰山封禅祭天,其实自古就有了。
从炎帝时代起,就有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迹。
到了春秋时代,泰山被视作人间的天下霸主得到了天帝的承认的表现。
届时便能人人信服,是帝王收服人心的手段之一。
当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华夏,旧势力和儒生都反对他的集权制度,反而要求恢复周礼。
让天子和诸侯国共享天下,天子做天下的共主!
权力不应该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当时矛盾闹得非常大,那些儒生经常拿九鼎说事,结果坏就坏在这里。
瑾瑶对嬴政的事情知道得非常多,她一点点告诉华铭。
嬴政是贵族,心高气傲,特别是打下天下,更是让他威风八面。
如此高光伟岸的时刻,居然有人站出来反对自己?
可想而知,嬴政如何受得了?
为了堵住这些儒生的嘴巴,他必须要到泰山封禅,获得天帝的认可。
瑾瑶兴趣是想到好玩的,忍不住笑了。
原来,想法是很好,但现实很会开玩笑。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朝统一的第三年,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祭天。
不过在周朝时,泰山封禅祭祀礼仪繁琐,比如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
还有其他各种杂七杂八的规矩,没有人能说得全,说得明白。
嬴政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跟着周朝走更不行,干脆就自己定规矩,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然后就发生了坑爹的一幕,下雨了。
那天,嬴政要求全臣留在山脚,他独自一人上去。
结果上到半山腰,倾盆大雨落下。
嬴政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下山,被儒生悉数嘲笑。
他们讽刺嬴政,肯定是坏了祖宗规矩,惹恼了天帝,天帝不承认他是天子。
也有人认为肯定是祭祀没有用九鼎缘故。
当时九鼎是拉来了的,但是嬴政觉得自己是千古一帝,不屑用周朝的东西,所以就藏着没用。
鼎是非常重要的祭器,九鼎作为华夏至尊神器在祭天时更是不可或缺。
周武王灭商之后在太室山祭天就使用过九鼎。
而封禅理应是要九鼎的,嬴政没有用到,所以上天不高兴。
为了挽回面子,嬴政便怒沉九鼎于泗水,断了儒生复辟周朝的希望。
也是从泰山封禅起,他和儒生便开始决裂。
再后来,为了统一思想,最终爆发了焚书坑儒,杀得天下噤若寒蝉。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沉鼎是因为和儒生的矛盾太大,像是下战书,当时他已经决心像儒生开战了。
瑾瑶平静地述说着过往。
她是从那个时代过来,而且和嬴政私交甚好,当然知道很多内幕。
从头到尾,沉鼎都是因为儒生的矛盾。
华铭不由想起那古墓群。
汉初是采用秦制,会不会这古墓群不是汉朝的,而是秦朝被埋掉的儒生?
这远比屠村要更有说服力。
我记得秦始皇不是去打捞过豫州鼎吗?他到底捞上来没有?
可惜,瑾瑶摇摇头,没有。
就算捞到了,也不会承认的。
他可不会给儒生任何翻身的机会。
所以只是象征性地派一千多人去打捞,证明找过了,但确实是找不回来了。
暗示周朝制度也将一去不复返,现在是秦朝的天下。
够狠的,为了巩固权力,这等宝贝说扔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