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忘了太乾怎么说的了?”
金锁叹了一口气:“好,你是老大,听你的。”走出去两步后,他又来了一句:“事先声明啊,这是咱们俩最后一次合作,下次我可不跟你一起了。好家伙,天底下哪儿有挡着摸金校尉发财的?”
我摇了摇头。金锁自诩摸金校尉,其实我知道这是他自抬身价的一种说法。因为摸金校尉的装备和做法,我从来没见他执行过,比如闻名遐迩的摸金符,比如墓室东南角点灯……我问他:“今儿也没旁的人,你跟哥交一句底,你真的是摸金校尉吗?”
金锁不善说谎,一说谎必定脸红脖子粗。他用了一种细弱蚊呐的微弱声音说道:“还是您老火眼金睛啊,什么都瞒不了你。”
金锁便给我讲起了他的师承:盗墓这一行,自古有之,不过一开始是派别不清的,一见面都说是门里人。后来,就到了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这段时间,出于地域性的保护,原本的盗墓才渐渐有了派别之分。比如北派以摸金校尉为首,擅长“巧力”,如盗洞打在何处(棺前、棺尾)、掘成何形(方洞、圆洞)都有讲究,十分严密。方口形的盗洞就是北派所创,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多见,圈内俗称“关中式盗洞”。北派盗墓者在工具的使用上特别讲究,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者发明的,既是他们盗墓利用,也是他们盗墓绝技。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发掘墓葬,“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单纯依靠工具锋锐,所以可以将“北派”盗墓称为“粗放型”。
南派则以老九门为尊,以“巧技”见长,可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他们手段超强,“南派”的绝活是寻找墓葬。在寻找古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结合所掌握的堪舆理论来探穴盗宝,他们对中国古代的风水知识有独到研究。
北派发明洛阳铲,南派则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更有传言说南派四法“长沙帮”盗墓者所总结,是他们惯用手段,当然也是绝技。南北两派各有千秋。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除了南北两派之外,还有东西两派。东派讲究行舟驾船,最擅长探寻水底墓、海葬墓,相传,东派的盗墓者有自己的一套专有装备,称之为“潜龙诀”。这一点,是其他的三派的人都无法做到的。相对而言,东派盗墓者虽然寻找水下墓葬有一套,但是陆路之上,却很难与其他三派抗衡。中国本就陆葬墓多,海葬墓少,所以东派盗墓者的名号一直不怎么响亮。
至于西派,则是四派中最神秘的一支,常年地处荒漠戈壁,鲜有人知。相传,当年玄奘西去取经,途经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以国礼待之,后念玄奘法师一路劳顿,派人护送。送到国界处,玄奘辞行。护送队伍返回时却遇到了沙盗。一场厮杀过后,高昌国卫队死伤殆尽,剩余人马旋即投降。因玄奘在高昌国曾说起中国的风土人情,沙盗听到高昌国降士说起甚为仰慕,便化装成了普通客商,潜入了中土。
那时候,长安云集世界各地客商,又因他们有高昌国的公函,守关将士也没有疑他。沙盗在大漠中可以横行无忌,杀人掠货,但是在大唐的国土不敢恣意妄为,只好干起了倒斗的勾当。大唐富贾云集,墓葬规格超前。经唐一朝,这支前身为沙盗的盗墓流派流传了下来,而当年的沙盗早已跟当地人通婚,导致后来除了西派人自己,这段历史根本没有人知道。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温韬,正是西派盗墓者的代表。
我上下打量着金锁:“你对这段历史这么熟,该不会……你是西派的吧?”
金锁点点头:“西派说起来不大光彩,毕竟是温韬这号人;哪如人家北派啊,说出去都是曹操这样的人物。唉,祖师爷丢人啊!”
我还是第一次听见行里人骂自己行业的祖师爷呢!
不过据金锁自己说,若是论起盗墓这行,真正大阵仗大规模的,南派北派都不够看,更不要说东派那些海军了。要知道当年温韬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唐朝诸帝的十八座皇陵竟然被他一一光顾,堪称有史记载之最。唐朝皇陵其中只有武则天的乾陵幸免于难。
而且温韬盗陵时一般都率领军队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在当时,偷坟掘墓是不赦的大罪,虽然五代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却是难以原谅的。可是,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盗墓,并将所盗物品编成名册公诸于世,其胆量之大为令天下人无不震惊。就连后世的孙殿英与之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金锁却说出了另一番见底:“这是世人对西派的误解,温韬之所以敢这么干,这倒不是自己胆子大,而是西派典型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