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片刻,忽听学堂内的钟声传来,学堂里随之传出了稚童们的欢叫声,吵嚷声,喧哗成了一片,这些看起来已然成精的鸟兽飞禽作人形一涌而出,如若不是众精怪们的兽首兽身,这场景同乡里的蒙学书屋放课如出一辙。
“我道是谁悄咪咪的躲于窗外?原来是山下的故人前来,贵客前来未曾远迎有失礼数,还请道友见谅!”
只见说话这人相貌甚是不凡,身材高硕,豹眼剑眉,看那人满脸是扎里扎煞的胡须,好像刀枪林立,头发却梳理的一丝不苟,哪怕是在上课腰间却也还挂有一柄三尺青锋。这人的外貌如同戏本里描写的燕赤霞,又和史书里记载的圣人弟子子路有几分的相似,这不是胡也先生又是谁?!
胡先生径直的向窗口处露出半个脑袋的陈镇走了过来,难得的用出了不冷不热的玩笑语气,让本来就不知所措的陈镇更加尴尬了。
好在毕竟陈镇不仅仅只是个十三岁没见过什么市面的半大小子,两世为人让陈镇的面皮的厚度绝不弱于当前的胡先生,完全没有数年前的木讷。
“胡先生,您好,学生陈镇前来拜访!”说着陈镇整理了下衣襟,恭恭敬敬的朝着胡也先生作揖行了一个学生之礼。
胡也先生当然担的住陈镇这一礼,于是乎坦然的受了陈镇的这一揖,看到如今的陈镇并失得礼数,胡先生略为满意的点了点头,紧接着又驱散开了周遭因为好奇围绕而来的一众学生“今日授课就此结束,此时天色已晚,尔等速速回家。”
等那最后一名学生都走完后,胡先生不紧不慢的将陈镇领入竹屋后堂之中,那是胡先生日常起居之地。
后堂存有整整五排的大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这后堂的门口上挂了一串看起来普通的风铃,陈镇在经过的时候随意的碰了一下,风铃左右摇摆,互相激烈碰撞确没有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看的陈镇煞是诧异。胡先生先是拿出了一套陶土制成的简易茶具泡下茶水,接着拿出两个蒲团引陈镇坐下后才说道“你这黄毛小儿能寻得到这里,破解的了外处我亲手布置的天地三才阵却也并不简单,尔见吾之时灵台清明,能识得我身份想必不是妖邪附体,入草堂,门口那圣人赐下的辩邪铃并未有得异常,如此更不是修士夺舍,想来你宿慧已然觉醒,破解了那胎中之谜!我初遇时就观尔等之面相,汝为困龙之相,困龙升天绝非池中之物,升天就是那一线觉醒宿慧的机缘。虽然我那随手布置的困阵只是为了拒外于人,但你能破解寻得生门所在,前世定然也是修行中人,却当得的了我之前的一声道友。”胡先生目光随意,示意似的扫了一眼内堂门那看似普通的风铃。
虽然陈镇早已猜到这胡也先生不是一般之人,但听到了这番话后还是心中一惊,惊的是这胡先生竟然一下说出了自己埋藏在心里没有告诉任何人的秘密。虽然心中大惊却也只是恭恭敬敬的说道“先生于晚辈有传道授业之恩,先生不分贫富,有教无类的品性也令学生万分佩服,先生当年未曾收取学生半文束修,却倾囊相授不仅提供餐食还教给学生等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铭感五内!”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尊师重道都是刻在陈镇骨子里的品性。
胡先生摆了摆手,又问道“各论各话,只是当年村中和你一同学习的那李知秋、邢道荣,如今都如何了?”
李知秋是陈镇发小李狗剩的大名,知秋意为一叶知秋,这个文绉绉的名字听说是他那已经过世的秀才老爹给起的,邢道荣确是村里那“傻”村正的孩子,属于村里的孩子王。胡先生自称教书匠一名,早些年流落于关山,最初就住在石壶村,因为村中没有教书先生,孩童无法识文辩字明事理,于是在村里开设蒙学免费教书育人,村中一共有六、七名孩童一同上课,这三人算是当时一同于胡先生那里学习蒙学的同窗。陈镇和李知秋都算是出自书香门第,长辈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些本领,而邢道荣纯粹是为了混些免费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