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琥珀坊(2 / 2)

刘启之回忆:“大启二十七城的官道自古沿袭,有些地方年年修缮,好走很多,有些地方则需借助水路,实属不易。”

阮恬恬点头,穿越而来她只走过云中城到东村这一段路,对此不甚熟悉。

又闲聊几句,那琥珀胡女说是与阮恬恬有缘,送来了一小瓶香露。阮恬恬笑着收下,又让刘启之在她家定了几份吃食,托人送去了府衙。

从琥珀坊出来,阮恬恬带着刘启之溜达去了不远的粮铺。唐大刀正好在卸货,自己折腾的满头大汗,却先让人拿了凉茶给搬货的伙计。见阮恬恬来,唐大刀兴高采烈唤了声东家。这铺不大,只有两三个伙计,大家也纷纷给阮恬恬打招呼。

阮恬恬遣了刘启之去找顾云忙,自己进了铺里歇息。后院的屋里阴凉,杂七杂八堆着不少货物。

唐大刀擦了把头上的汗,给阮恬恬到了茶,阮恬恬见这堆得杂乱,问:“怎么不放回家里?”

庙屋旁的厂房投入使用,唐大刀又购了毛驴增加了两台石磨,但其中利用率最高的仍是仓库。为防鼠患,几个婆娘还在那养了两只狸花猫。

“刚收来的小货,还没来得及整理。”

唐大刀曾在云中城周围村落跑了半个月,确认了品质最好的供货商。如此之外,他还常常流连市场,去购买一些稀罕食物。

豫州的新麦、南方的糯稻、极地赤小豆,大山里的野生黑米,都是唐大刀寻到的货源。

“东家……近几日南方的稻米都涨了。”唐大刀说着,略带犹豫:“我觉得……是看我们五谷到访生意好,坐地起价。”

糯米煮粥更香,五谷到访里众多搭配里基本都有这款。唐大刀与之接洽的是押货的商人,他们要涨,大家毫无办法。

阮恬恬问:“涨了多少?”

“翻了倍。”

阮恬恬啊了一声,这确实是有点多了。

唐大刀为这事愁了几日,如今想通了些眉目,犹豫道:“东家,你记得老马吗?”

阮恬恬摇头,唐大刀便解释道:“就是之前帮我们送竹竿那个,这几次去家里交接麦粉的都使他。”

这么一说,阮恬恬脑里便浮出一个憨厚汉子的身影:“他怎么了?”

“他有三四匹车马,想带着去南边看看。”

唐大刀认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这老马是他在云中城马驿相熟的一位。他看这人憨厚老实,来往便多了些。

南边的商人坐地起价,老马又想带着马队出去看看,唐大刀就动了心思。

“若我们自己能将那些米粮运过来,就不怕别人制衡了。”

阮恬恬许久之前便想着物流运输这件事,而唐大刀在遇到她之前,原本就是贩卖东西的。将此事交给唐大刀,阮恬恬也放心:“需要多少银两?尽管去支。”

唐大刀却摇了摇头,眼里还带着丝纠结:“东家,我想亲自跑一趟。”

古代路不好走,车马缓慢,出门一趟短则月余,长达半年。但若想去做好一件事,又必须亲力亲为。唐大刀也纠结,但商人的敏锐提醒着他,运输是生意中最重要的一环。

老马有经验,他要是跟着老马走,也好有个照应。

“你这……宝儿怎么办?”

唐大刀一笑,挠挠头,有股憨气:“东家将宝儿照顾的很好,我们遇见东家,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留他在东家身边,我也放心。”

唐宝年纪不大,极为懂事。每日在家除了读书陪玩,还照顾那一后院的鸡鸭鹅。他做事认真,像个小大人,阮恬恬很放心将一些小事交给他。

尽管这样,宝儿仍保留着几分孩子的稚气可爱,让人无端心疼。

阮恬恬琢磨着,打开运输通道对她有好处,但这件事甚至不是一年两年便能做成的。她忍不住劝:“你再想想,我们出钱让人去做也是可以的。怎么样都要和宝儿商量商量吧?我们再好,你是他爹。”

听阮恬恬这么说,唐大刀眼立刻就嗨了一声,他忍不住笑笑,回答:“这次回去,我会和宝儿说说。”

阮恬恬这才点头。

她一路琢磨这事,顾云也在府衙忙碌。几个大男人凑一起讨论了大半日,总算有了雏形。

他们虽然有了太子令,但朝廷没给多少钱。农具改良分发到个人,灌溉挖渠铺管,全部都需要银钱支出。就连富贵院里长大的桑若羽也忍不住拿出扣了脑袋,大喊一声:“好穷啊!”

云中城的财政掏不出这么多,这笔钱到底要从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