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私心作祟(2 / 2)

围拢在村委大院里的人也纷纷看过来,一时间议论声也小了许多。

陈老爷子目光扫过众人,大声道:“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我管得宽,连你们谁家挖个沿河地养鱼,都要说道说道。可我为了谁,你们赚钱能揣我腰包里?

想赚钱、想过好日子,这没毛病。可你们得动动脑子,长点儿心啊!

人家扣地膜早上市的西瓜都是翻着几翻儿的赚,为啥……物以稀为贵,懂不?

你们不怕涨大水,养的鱼都瞎了……那你们觉得沿河各村要是都搞水产养殖,那么多的鱼不若是拉不出去,都卖县里会是多少钱一斤?”

陈老爷子的话很现实。就算来年仍旧风调雨顺,靠着村里的畜力车,至多只能把鱼拉去县里卖。要是都赶着差不多的时候出鱼,鱼肯定卖不上价,到时辛苦一年也未必能赚着钱。

之前吵架的几个女人里有人小声嘀咕:“不少人家还都养猪呢,也没见谁家的猪肉卖不上价。”

陈曦扫了那女人一眼,淡淡道:“行啊,到时候我就看看,你有没有本事把鱼肉当猪肉卖。”

拢山县好些地方都临河,不临河的地方也有水库、或是常年蓄水的野泡子(小型或超小型湖泊)。鱼、虾是最不缺的,鱼肉便宜的时候甚至不足猪肉价格的一半儿,就是临到年根儿底下最贵的时候,也比猪牛羊肉差了一截。

天冷气温低的时候,县里卖不上价。若是有关系或是能租借到货车,到是可以把鱼拉去市里或其他地方卖卖看,说不准价位能比县里高些。

可天热的时候要怎么办?这会儿可是八十年代,冷藏车非常稀缺。据说八一还是八二年的时候有过统计,能制冷的柜车基本靠进口,全国加起来都不超过两百台。若是不想拉出去的时候鱼都臭掉了,这些养鱼的就只能顿在县里出售。到时一堆卖鱼的,能卖上价才怪!

陈曦父女扶着陈老爷子出了村委大院儿,赵喜仁也领着三儿追了出来。

一些不打算承包鱼塘或是弄洼地养鱼的人,见陈老爷子和赵喜仁都走了也跟着离开。只片刻功夫大院儿里的人就少了一多半儿。

还有些人想看看发下来的那几本手册,都被徐长贵打发去了隔壁屋子。管你是抄还是看,反正原版册子不能带出村委大院儿。

院子里又有人开着争执,乱嗡嗡一片扰的徐长贵脑仁儿都跟着一蹦一蹦的疼,他对屋里留下的四五个人道:“想包鱼塘的就各凭本事!舍不得钱,就去临河的洼地试运气。”

几人见他阴沉着脸,对视一眼都默默寻了座位,明摆着不打算走,也想争一争鱼塘。

徐长贵见状脸色越发难看,偏巧这时候他大儿子挤了进来,压低声音道:“爹,我、我觉着陈家爷爷说的挺有道里,要不然这鱼塘咱就别……”

话只说了一半,就被徐长贵打断:“看你那点儿出息,干啥能没个风险。种地就能旱涝保收,不也是靠着老天爷赏饭吃!

‘陈家爷爷说的有道理’……你咋不看看人家还有个能搂钱的厉害孙女呢。你要是也能捣鼓出个日进斗金的厂子,给你爹弄个‘铁饭碗’的工作。我还用得着赚这份儿提心吊胆的钱!”

说着徐长贵又将声音压的极低:“到时选个离河远近适中的老塘子,旱涝都不怕。”

说完他又瞪了眼自家老实的大儿子,示意他去外面盯着,看看各家想承包的都是那块鱼塘。

陈曦三人并没急着离开桃花湾,又回了赵喜仁他们家。

陈老爷子燃了一锅旱烟,陈成栋则递给赵喜仁一根烟,三人就窝在院子里树荫下蹙眉抽着闷烟。虽说来之前陈老爷子就想到了,这些执意搞沿河养殖的人不好劝;可让他失望的是徐长贵。

原本一个做事本分老实的人,竟然为了一己之私,就挑唆大家伙去挖临河的那块洼地。

陈成栋和赵喜仁都想劝老爷子别生气,免得气坏了身体;可他俩心里还窝着火,都恨不能把徐长贵揪过来揍一顿出气。没张嘴就那脸表情,老爷子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怎么劝。

陈曦见状轻咳一声,凑过去蹲在老爷子旁边。

陈成栋和赵喜仁看向她,都以为她会劝陈老爷子,没想到陈曦却嘀咕道:“我们服装厂最近接的活儿太多,人手吧有点儿不够用。我打算再进些机器,顺便再招些人手。”

赵喜仁喜出望外:“当真,那你看我家大丫行不?”

县服装厂都是女工,这一点赵喜仁也知道。他更知道的是陈曦母女接管县服装厂以后,县服装厂职工赚的比其他捧‘铁饭碗’的人还多。

说到如今的县服装厂,就连县里人都羡慕,巴不得能进服装厂工作。若是自家丫头能去服装厂上班,以后少说也能在县里找个有正职工作的对象。

陈曦笑笑继续道:“就是想先跟赵叔您打个招呼,招人的事儿怎么也得等把机器运回来的。

这段时间您和婶子就帮我留意下,咱们村里哪家未婚的丫头手巧又勤快,估计得用个十人左右。只是以后工作忙,恐怕得住在县里。”

陈家婶子端了一大盘切好的西瓜拿给几人,闻言道:“住县里挺好,总比两头跑挨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