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的线路陈曦已经知道,这会儿也错过了上班的高峰期,不会与自行车洪流遭遇。陈曦便直接开着绿吉普直奔那家兴华书店。
看着带有兴华书店牌匾的那栋古旧二层小楼,陈曦轻叹口气。在她的记忆里,这处兴华书店的区域都属于某个小型的休闲公园,且是在七十年代就已经修建完成。
这里……终究不是她熟悉的那个世界!
不是节假日,兴华书店里只有零星三四个买书的顾客,服务员都聚在柜台后面聊着天。
一楼就是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书籍,陈曦简单的走了一圈儿,然后跟柜台里一个面容和善的大姐搭上了话。
那大姐很热情,听说陈曦要买适合高考的复习资料,便给她挑了一些。
这年头高考复习资料没有后世那么繁多的花样,陈曦将那大姐推荐的资料都各拿了一本,又帮陈旭选了些适合看的书籍。她不想陈旭每天枯燥的埋头复习,所以后来选的书籍里有轻松些的诗歌散文合集,也有这时候比较出名的中外著作,甚至还夹带了有几本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小说。
和善的大姐忍不住嘀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个人买书,一次会买这么多。”
其实就是在提醒陈曦,即使挑选了这么多书,她一个人也没办法都拿回去。
陈曦只能解释道:“我们家在拢山县,那边的兴华书店书少了些,难得来趟市内,就多买点儿。”
接着她又给两个弟弟挑选了适当的读物,特别是第四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更是买了一整套。
这套书共十四册,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地学、天文、气象、医学共一千九百多个问题,堪称小百科,非常适合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科学的了解世界。
之后陈曦又挑了些书给父母、爷爷,看的大姐都有些无语了。别说她一个细胳膊细腿的漂亮姑娘,就是再来俩大小伙子能把这些书搬走就不错了。
陈曦也知道她书选的太多了,可这些都是不能精简的。难得有车能一直送到家,她自然要多买些。
几个书店里无聊的工作人员凑在一起,对着陈曦和那大姐指指点点。陈曦隐约听到些他们的对话:大意就是她根本不像真要买那么多书,说不准最后就只拿个一两本,也只有大姐这种脾气好的,才会明知道结果还跟着白折腾。
对于这种嚼舌头的人,陈曦懒得搭理,等她付款的时候自会打肿他们的脸。
很快那些人就闭了嘴,因为陈曦挑选的所有书籍,她都开票付了款。
在国营的销售单位,这时候还不重视什么销售业绩。可大姐一次性卖出那么多书,也足够得到书店领导的表扬。而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和年底的先进评选、奖金挂钩,这就让人眼馋了。
可眼馋已经无用,谁让他们一开始还当热闹看,没一个出来帮忙拆箱翻书。
大姐是个热心人,看到陈曦一次买这么多,便建议道:“我给你分着用报纸打包,这样路上你提的累了,就能直接放在地上,也不怕蹭脏、磨损书籍了。”
陈曦向大姐道谢,跟着她一起用塑料包装带打包了书籍。
之后大姐还想帮忙送到汽车站,实在是陈曦买的书太多了,她一个人根本拿不了。
陈曦这时候才告诉大姐,她有开车过来,只需帮忙将书挪到门口就行。
热心大姐也有些吃惊,完全没想到陈曦竟然有车。
这年头即使是沈城市内,小汽车也不多,更何况陈曦还说她是拢山县过来的。
周围的工作人员心里越发惋惜,早知道就抻着脖子往外看看了,竟然错过了一个有车的‘大户’。
陈曦开车回到宾馆的时候才九点半,那些书她懒得再来回挪动,就直接所在了吉普车里。
经过服务台的时候,一个相熟的服务员喊住陈曦,指了指大厅里的一处沙发,对她道:“那边有个人要找穆朝阳同志,我说你们两个都出去了,他就在那里等着了。”
陈曦顺着对服务人员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眼就瞧见个微胖的男人正歪在沙发上,看样子像是睡着了。他身边的地上,还放着个不到一米的黑色包裹。
不用猜,这人一定就是从京城急急忙忙赶过来的李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