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皇子妃就大可不必如此了,如果这位皇子是已经被女帝陛下从储君候选人之中排除出去的皇子,他们的身份以后注定是成为郡王,亦或者是亲王,那么给他们挑选的正妻便不会有那么多的要求。
皇子的正妻是皇子妃,日后就是皇室宗妇。做郡王妃和亲王妃,打理王府,管束后院,养育儿女,这都算不上什么难中难的事情,要求远远不及太子妃一般苛刻。
在女帝陛下还没有选出储君来的时候,如果某一位皇子的正妻甄选要求明显地比其他皇子要高,那基本就意味着这位皇子离储君之位至少比旁人要近上一大截。
梁彦拿要求娶晏昭昭这件事情,极有可能也是为了探一探女帝陛下的口风,看看在女帝陛下的眼里,自己的正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从而来推断自己是否有极大的可能能够够上这储君之位。
毕竟抛开很多主观因素来说,身为明霞公主的晏昭昭,家世、身份、容貌无一不是贵中之贵,她的为人品行与能力,也是女帝一直看在眼里的。
而晏昭昭与皇子们的身份又是表亲,亲上加亲,这本就是一桩佳话,而群芳园的背后是大长公主梁琮,这大羲朝可能还真就没有比晏昭昭的母家更强势的贵女了——可以说,从皇子们的角度来看,原本晏昭昭确实有足够的资本成为太子妃。
但是她若只是嫁给某一个皇子,成为皇子妃,说的凉薄些,还真是对不起女帝对她的恩宠,对不起她这背后权势滔天的群芳园了。
若是女帝按下不表,却提起别的人选来,那多半只是意味着她觉得晏昭昭确实可以成为太子妃,只是可能不太够格,可以再多挑挑拣拣。
若是女帝赞同,那多半就意味着女帝至少对这位皇子是给予厚望的。
以上两种情况,皆意味着,至少这位皇子在女帝陛下的心里都是占据比较重要的位份的,但是如果反之,他求娶晏昭昭受到了斥责,那么就意味着这位皇子多半并不怎么可能成为储君了。
晏昭昭细细地品了一会儿,感觉大皇子应当确实离储君的位置不近。
当然了,结合一下上辈子的经历,三皇子梁昕和四皇子梁华都没有那争斗的心思,这两位多半分出去做个闲散王爷,心里头就已经很高兴了,剩下的大皇子二皇子倒都是有那心思争一争的,而且也颇具实力。
这两位之前都是梁喑的劲敌,后来一个个地被梁喑斗倒了,晏昭昭其实没有杀他们二位的心思,但梁喑却比晏昭昭要心狠手辣的多,他对自己这两个手足兄弟一点儿恻隐之心都无,在大皇子和二皇子相继倒台之后,梁喑就送他们上路了。
其实那个时候晏昭昭就应该知道的,她最后的结局和大皇子二皇子应该也并无多少差别,只可惜那个时候她太天真,一门心思扑在梁喑的心上,最后死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但那时候已经太迟了。
上辈子晏昭昭便很愧疚过自己没能够拦住梁喑,更深恨自己因为所谓的爱情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置多年手足亲情于不顾,如今重活一世,不论是大皇子成为储君也好,还是二皇子成为储君也罢,总归这个储君之位绝对不能够落到梁喑的头上。
这个储君之位要是落在了梁喑的头上,他对大羲朝皇室可没有一点儿亲情可言,到时候自己这几个表兄定然没一个有好下场,梁喑是绝对不会放过他们的——当然了,晏昭昭也知道,梁喑同样不会放过自己,更不会放过南明和。
和梁喑有关的事情确实麻烦,晏昭昭是一点儿也不想挨上,想了想之前湘西密林和顾家之间的种种事宜,晏昭昭还是觉得得找个机会和姨母好好说说。
看来将梁喑的阴谋早日戳破必须要提上日程,但是今日姨母要处理西北的事务,自己去御书房见姨母多半是见不着的,那还是稍稍往后再拖一两日,寻个稳妥的时候将事情好好和姨母分说一番。
被梁喑这么一打岔,晏昭昭便感觉到自己的心情有些低落下来,她再留在宫中,又不免想到梁喑那厮的混账样子,满心都觉得不悦,便想着还是按照既定计划,下午出宫去外头瞧瞧那商行,给姨母寻个妥当的生辰礼才好。
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晏昭昭在清凉台之中用了膳,午间便差人套了车马出宫。
她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行踪,直接就套了自己的那一套最为煊赫的公主仪仗,一出宫就直奔自己之前和萧贵君提到过的那个商行。
遮遮掩掩的反倒引人注意,晏昭昭在襄城之中的行事作风一向是很嚣张跋扈的,她大摇大摆的,那些在暗中盯着她的人便不会那么注意她,若她藏头藏脚、畏畏缩缩的,难免惹人注意,自己这一趟出去就不要想好了,必定束手束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