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赵铭道给出的三个选择,李元胤却是耸耸肩,因为这三个地方他都不知道,甚至连听说过都没有听说过,赵铭道则是解释说道:湄公河三角洲位于广南国和真腊国的南面,是湄公河的入海口。
当地聚集的都是一些真腊人,但土地肥沃,稻米一年三熟。但因为处于广南与真腊两国争夺之地,有可能惹来一些纠纷。
马来半岛就是北大年那一块,土地相对来说就没有前一个选择肥沃,但无论北大年城还是马六甲城,都有不少华人聚集,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甘蔗、香料多有出产,也是不错。
第三个则是广南国对面的一个大岛,只有寥寥几个小国,兵马根本不值一提,而且是边角位置,不会惹来重视,但从土地条件上来说,却是最差的。
李元胤听完这些,似乎忽然想到了什么事,说道:魏王殿下,我们惠藩在对外贸易之中与洋夷有过接触,听佛朗机人,哦,也就是您常说的葡萄牙人说,当初我们还是清军时候,很多广东人借助葡萄牙人的船只出海,一般会前往马尼拉或者巴达维亚,您认为这种出路如何?
赵铭道摇摇头:很不如何,本王可以这么说,去了这两地,就是寄人篱下,还不如臣服于本王,至少可以做个富家翁。
可是您给出的三个选择,都是我一无所知的。李元胤颇为无奈,他对南洋实在是太不了解了,根本不知道赵铭道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赵铭道也很无奈,说:你知道吗,当年我在琼州时,手下不过几百人,而尔父李成栋与满清的两广总督佟养甲大兵来袭,当时我求一条退路,把麾下资财大部交由了成义,而若我在西南无所得,那么我就会出洋经营。
李元胤微微点头,心道,难怪赵铭道对南洋的情形这般了解,不光是他麾下有人和南洋做生意的缘故,原来早年还想过以南洋为退路呀,可想到这里,李元胤也是感慨,那个时候,义父李成栋已经贵为一省之提督,执掌精锐五千兵,而赵铭道却只有寥寥几百人,这才几年,魏王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而义父却血洒疆场,心中感慨之际,李元胤问道:如果当年您真的到了需要下南洋的地步,您怎么选?
赵铭道直接说道:本王会带兄弟们去北大年,本王义弟成义就是北大年人,而且那里在本王看来,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北大年。李元胤记下这个地方,想了想说道:如今广州城危如累卵,魏王总归不会让我们直接下南洋吧。
赵铭道呵呵一笑:那是自然,本王既然愿意给你们活路,就不会故意刁难你们。
李元胤满意点头:如此最好,敢问魏王是如何安排的。
赵铭道直言不讳的说道:第一步自然就是先把惠藩子弟从围城之中解救出来,但不是兵发广州。
您的意思是用水师?李元胤问。
赵铭道点点头:正是,我广东水师已成规模,而清军尚可喜麾下不过有一些海盗罢了,完全不值一提,所以惠藩子弟大可坐船南下琼州,再行安置,只有一样,你们须得提前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