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知道天子还在肇庆,因为前段时间还派人来调停,但想不到赵铭道竟然弄到了天子亲笔的诏书,他仔细看了,发现是真的,但是内容却让他犹豫,而行人见郑成功不敢说假,接过来宣读起来。
面对如此境况,郑成功想了想,还是跪了下去,有他开头,其余人都是效仿。
诏书的内容就是斥责了郑成功借国难之机,行内讧之事,毫不客气的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叛逆,一时间郑成功成为了叛贼,而之后,皇帝给了郑成功将功折罪的机会,要求郑成功接到诏书内十日,抵达广州城下,参与抗清作战,并且接受魏王赵铭道指挥,不得有误,不然就是叛逆之贼,人人得而诛之。
等到一群人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杨乾生第一个叫嚷起来:国姓爷,这是乱命,我等不能奉诏!
郑成功知道,如果自己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仅仅是这封诏书就能摧毁身边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和军队的凝聚力,郑成功想了想,说道:李大人,并非本爵不奉诏书行事,实在是朝廷对此地不知内情,那郝尚久已经在此降清了,本爵此次进讨,是为讨伐鞑虏,而不是抢夺地盘,请李大人和诸位天使明鉴。
你可有证据?李果毅说道。
有,本爵麾下抓到了几个郝尚久的属下,可请其来对质,杨先生,去把那几个俘虏带来。郑成功对杨乾生说道。
杨乾生心里纳闷,哪里有俘虏呢,但是转念一想,立刻明白,只要证明了潮州城里的郝尚久是鞑子,那么就不用前往广州了,而且此次也算是出师有名了,他立刻找来几个新加入的剃发士兵,仔细交代了几句,押到了帐前。
李果毅问了几句,这些人有人说是奉郝尚久去联络尚可喜的,有人说求援兵的,但是李果毅很快发现了不对,他们只有口供,没有任何书信等证据,但却一口咬定了。
怎么,李大人觉得哪里不对吗?郑成功主动问道。
李果毅问:既是求援又是投降的,怎么没有信件,只有口信呢?郑赐姓,请给下官一个单独的帐篷,下官仔细审讯,也就知道真假了。
谁知你会不会屈打成招?李大人,你若是不信,直接去潮州,问郝尚久就知道了嘛,难道你没这个胆量吗?郑成功问道。
杨乾生则是在一旁敲边鼓:不会,李大人肯定有这个胆量,国姓爷,您看这圣旨,李大人来的时候,还以为咱们是叛军逆贼呢,就是这样,他都来了,郝尚久那边自然也敢去,毕竟在李大人眼里,人家郝尚久才是大明军队呀。
纵然知道对方是激将法,但李果毅也得上当,因为他还带来了给郝尚久的书信,必然是要去的,索性直接答应下来也就是了,反正魏王亲率的大军已经在来的路上。
用不着你们主仆在这里唱双簧,本官自会前往的,但郑赐姓,请你准备一下,魏王大军正在来的路上,尔准备接受指挥吧。李果毅说道,说罢,李果毅交代了几句,就前往了潮州城方向。
等李果毅离开了,郑成功问:诸位,刚才那个李果毅说,赵贼大军就在路上,尔等以为是真是假?
杨乾生说:学生以为是假的,虚张声势!且不说赵贼是否会援助,就算是出援,也该援广州呀!而且,这诏书上说,让您前往广州参战,还要接受赵贼指挥,这意思不就是说赵贼在广州指挥作战吗?
或许吧,但本爵担心,这也是计策。施琅,你立刻安排人,在周围侦查,发现军队行迹,立刻报告,还有派人前往广州方向,查察事实。郑成功吩咐说道,但是转念一想,他又说道:还要派人去肇庆面君。
而送李果毅出营的卢若腾这个时候回来了,他说道:国姓爷,下官借着送行的机会,问了几句那些太监,花了些银钱,他们倒也说实话了。
哦,他们从哪里来?郑成功立刻问道。
卢若腾说道:这些太监都是肇庆来的,有些还在君前侍奉,他们可以确定,皇上就在肇庆,正在指挥桂林和广州的战事,但至于赵铭道有没有带兵来,他们并不知道,只是说,李果毅一路来,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口咬定魏王大军已经在路上了。
如果天子还在肇庆,那么肯定就不是被赵贼挟持了,可这诏书又是怎么回事呢,天子亲笔呀。郑成功依旧犯难起来。
卢若腾却是问道:刚才国姓爷带来的那几个人说郝尚久降清,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