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多尔衮的决断(2 / 2)

笑话,他选洛阳,本王就要让大清主力去洛阳吗?多尔衮感觉像是听了一个笑话,但他到底是总揽全局的人,说道:或许他并非要决一胜负,而只是牵制。

八旗主力在山西,约么有五万五千兵,现在大同城破,虽然大部分州县没有攻破,但那只是时间问题,毕竟那些都是造反的农民罢了,按照多尔衮的估计,假设山西只求稳固,那么留下一万多八旗,加上山西的绿营就能完全做到,也就是说,至少可以抽调四万八旗主力来,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重兵集团,陕西、两广这两个主战场,投入到哪一个去,都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而在北方的战场,目前明军占据主动,但是在南方,三王一公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显然,从全局的角度来讲,明军肯定不希望这支主力投入到南方去。可是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不愿意把这些军队投入到南方作战。

这支军队一走,还真没有什么能牵制住陕西的明军,万一赵铭道守潼关以拒中原,然后发兵入三晋,山西的局面肯定还会崩溃。到时候局面很有可能是换家,清军攻入赵铭道的西南老巢,但是赵铭道可能直接顺势拿下北京了,这可不是多尔衮可以接受的。

如果只是牵制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应战了。何洛会低声说道,多尔衮让人展开地图,让何洛会仔细解释,何洛会在兵部日久,对各地情形很熟悉,借着地图解释起来。

与赵铭道的大都督府预料的那样,清军现阶段进攻陕西就三条线,晋北渡河入陕北,晋南渡河入关中,河南破潼关进关中。而何洛会认为,前两条都不可行,山西刚刚平定大同之乱,地方疲敝,在平乱过程之中,晋北乱了一年,也被八旗来来回回扫荡了一年,屠杀、抢掠各种事都干了,甚至在破大同城后,连城墙都截低了一截。

而四万八旗加上随军的民壮、杂役及运输辎重粮草的壮丁肯定超过十五万,若是算上战马、骡子这些牲口,二十五万是有的,一路上是民不聊生的晋北和贫穷的陕北,粮草问题怎么解决,进军顺利还好,不顺利也只能退回来。

中路也是不行,黄河天险暂且不提。这段时日,山西州县频频来塘报,说是山西乱民已经接受了南朝的册封,隐隐然有合股之事,而几位王爷贝勒也说,不少乱民贼兵纷纷放弃州县城市,退到乡野山峦,聚谷敛兵,为寇为盗。我军攻,贼退避,我军退,贼袭扰,已经不是短时间可以平定的。

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沿着山西南下,后勤必然受到骚扰,若是一路平叛打过去,也不知道也打到什么时候,这岂不是自己牵制自己吗?何洛会认真分析着。

走陕北不稳,走山西不快,那就只剩下了一条路,何洛会说:若想速破明军,还是要从河南进攻,背靠中原,无论粮草还是军饷都有保障,也可调配中原绿营参战,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只不过明军现在于洛阳周山扎营,控遏崤山南北两道,这一仗是躲不开的。

多尔衮听了这些分析,却是找不出一丝破绽来,而何洛会却是担心说道:现在我八旗主力在大同不动,我不动,敌亦不敢动,但奴才担心,一旦我八旗主力南下洛阳,明军回守潼关,该当如何,潼关于明军更有地利,更不易破。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多尔衮冷冷一笑:赵贼如此狡诈,他能不知道这一点吗,却仍旧在洛阳筑城,求的就是与我们在洛阳开战,到了他这个位置的人,全都是赌徒,既向保陕甘,又要保西南,唯一要的办法就是成功在洛阳牵制我大清主力。

何洛会只能低头,赵铭道是赌徒,他多尔衮就不是吗?既想灭赵铭道主力,又想攻入西南,覆灭明朝,可不是要颠颠去洛阳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