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赵铭道安排骑兵继续向东进攻,步兵则分守新占领的洛阳、偃师、登封等城市,做出要稳固后方,然后继续追击进攻的架势,因为洛阳大营的事只有赵铭道和曹化闻二人知道,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此掩护,所以做的很像,以至于济尔哈朗都相信了。
济尔哈朗肯定已经以为我们会继续追击,你看吴三桂写来的书信。赵铭道骑在马上,与曹化闻一起查验洛阳城防,面对曹化闻提出的问题,赵铭道直接把吴三桂的信递给他。
曹化闻边拆边说:魏王,吴三桂的话可不能完全信。
赵铭道笑了:你看了再说。
曹化闻看了一遍,也就全然明白了,吴三桂在书信里向赵铭道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济尔哈朗所部清军已经军心尽失,全无斗志,是一触即溃,如此云云,也是诱导明军要继续追击的意思,对于大同失守这件事是只字不提。
正如赵铭道所说,吴三桂的态度就证明了济尔哈朗是真的以为明军要继续进攻光复中原。吴三桂虽然是魏王布置的一颗棋子,但他却是一个两面派墙头草,对于他来说,完成赵铭道交代的任务是前程,可保全藩家眷平安,可是把赵铭道诱进中原,围困于平坦之地,也是想要什么要什么,连吴三桂都在骗,那么济尔哈朗肯定也在骗。
二人绕着洛阳城走了一圈,越发觉得这里不是什么好战场,只有残破的城墙,外围还有一丈高,三十三里长的羊马墙,还是当年李自成围城时修建的,也早已不成样子,虽然洛阳不在洛阳盆地的正中央,但位于平地之上,除了城外的伊河、洛河两条河流,几乎没有任何地形可以利用,若守卫洛阳只能是死守,到时跑都跑不掉。
洛阳两千年来可以被作为都城,地理上自然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北面是邙山和黄河,西北中条山,西面是崤山和熊耳山,南面还有箕山,外方山,东面是嵩山,看似山峦险要包围的盆地,实际山与山之间到处是通道,可以说四面漏风,分开防守,没个十万兵是控制不住的。
三日功夫,赵铭道与曹化闻把洛阳西面地形看了个遍,最终二人选定了周山作为洛阳大营的主阵地,周山名为山,实际却是丘陵,是东周王朝的陵寝所在,因为东周把冢叫做山,因此得名为周山,周山不高,比之洛阳城也就高出不到四十丈,但是要紧所在。
作为崤山向东延续的最末端,周山南北就是崤函古道的南道和北道的终点,周山之巅有周灵王陵,而在东面还有定王、悼王、赧王的三山陵,相聚不过三百丈,因为是陵寝缘故,所以广有松柏树木,而在南面,洛河奔腾而过。
你看,只要从这里建造一个大营,就能控制崤山古道的南北两道,在此进入古道,就全都是夹山地形,两侧都是山峦沟壑,设伏兵很是便宜,清军断然不敢在不破我军大营的情况下向西。赵铭道站在周山之巅,周灵王墓前,指点这这方山河。
曹化闻作为预定的大营主帅,自然就不只在全局考虑,但只以大营考虑也很不错,周山上松柏密布,可作为燃料和建筑材料,距离洛河很近,取水方便,而西面全是沟壑,可阻断敌军,无论是建设大营还是防守大营,都很是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