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大营,皇冠堡。
周山大营的主阵地在山巅的周王陵寝上,但是地形下了主阵地就向两侧延伸,形成了两道崎岖不平的山脊线,为了扩大防御阵地,方便转圜,周山大营在山脊线上修筑了不少工事,山下的平地上也是密布着战壕和胸墙等工事。
在设计时候,发现两侧山脊线散的太开,到了末端,相距离已经超过四里,燧发枪已经无法形成交叉火力,非常影响大营的火力发挥,由此,大营在山脊线末端之间修筑了皇冠堡。
这是用夯土、沙袋和少量木、石修筑的棱堡,利用了山谷之中一块高出地面的土丘,共有五个角,两个冲内,三个冲外,形状非常像皇冠,因此得名,而在正前方还有一处三角堡。
皇冠堡高出地面十六尺,三角堡高出地面一丈,但前后都挖掘有壕沟,因为实际上高度差更大,皇冠堡的主体建筑已经构筑完毕,但还有几项工程因为清军的快速到来而被迫中止,主要是防备清军炮击的附土,应该在外围堆积超过一丈厚才行,另外就是皇冠堡与后面的半月堡之间的交通壕沟,这条壕沟应该挖深,然后上面覆盖原木和黄土,形成地下通道,但是因为这日下雨,积了太多的水被迫中止。
但是,皇冠堡的火力已经完全部署完毕,这个宽七十二丈,长四十五丈的大堡垒上布置了一个大队五百人的燧发枪兵,三百名甲兵,还有就是一个混编炮队,全堡由炮营游击李光利指挥,炮队一共八门火炮,其中五门是六磅野战炮,一个角部署了一门,此外还有三门十八磅炮,这本是攻城炮,临时加强来的,为的就是让这个突出在前的大堡垒有控制更广阔战场的能力。
十八磅炮布置在中间高出一块的圆台上,这圆台是李光利亲自设计的,更像是一个飞碟直接扣在了地上,四周低矮中间高,这样在平台上使用十八磅炮,开炮后坐就变成了上坡,等后坐力被重力抵消,就会自动火炮复位,如此就能增加火炮的效率。
皇冠堡垒是最前沿的堡垒,也是前沿最直接的火力支持,当清军大队人马出现在阵地之前时,传令兵到了,要求皇冠堡炮位解禁,可以自行决断射击窗口。
李光利听到这个命令,不仅暗赞指挥作战的曹化闻将军英明,十八磅跑的射程超过四里,但有效射程在二里之内,按照一开始制定的命令,为了维持火炮寿命和减少损耗,必须进入有效射程之后再进行炮击,但敌人一出现,这个命令就被取消了。
按照设想,出现在皇冠堡前面的敌人要么是佯攻的骑兵队,步兵散兵线,最起码也是厚重的步兵大阵,除却后者,前两者都没有射击的必要,但眼前清军的进攻阵型和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阿济格中了赵铭道的激将法,不等盾车打造完毕就进攻。
盾车比较少的情况下,就无法排列成行,绿营兵个个当起了缩头乌龟,躲在盾车后面向前走,那阵型一团一团的,左右间隔大,但前后厚度很大,这是最好的目标,这要是打中一发炮弹,还不知道打死多少人,如此好的机会,李光利怎么会放过呢?
清军越过洛阳城外一丈高的羊马墙,队列开始前进,密密麻麻的铺满了周山大营前的平地上,山上的明军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各色的旗帜在清军头顶飘扬着,兵力配备大体都一样,前面是绿营后面是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