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阴差阳错(1 / 2)

曹化闻见到吴三桂派遣来的使者时,正在麟趾塬上指挥拔点作战,连续的作战已经让明军掌握了更多的经验,也找到了更有效率的办法,甚至于不用火炮就能近乎没有伤亡的打下一座烽燧。

这个办法就是首先集结线列步兵,在清军火炮有效射程之外,约么一百丈之外集结,然后齐射清军占据的烽燧,瞄准的是烽燧而非顶部的女墙工事,线列步兵根本不要求射杀敌人,只被要求把子弹打在烽燧上就可以,虽然距离比较远,但目标却近乎一座酒楼,怎么打都是能打中的。

而如今是陕西最热的天气,且长时间没有下雨,没有包砖的夯土堆烽燧已经干燥到了极致,铅弹打在烽燧上,溅起细腻的沙尘,在无风的天气如同雾气一样笼罩烽燧周边,久久不散,上面的人根本看不清楚下面明军的动向,有时甚至睁不开眼睛,这个时候,掷弹兵就可以趁机贴到烽燧根,把手榴弹扔上去就能把清军炸的稀巴烂,除非哪个倒霉蛋被乱射的箭矢、铅弹打中,否则很难有伤亡。

巴木以此为参考,尝试了几次,每次都成功,也是在这个时候,曹化闻见到了吴三桂的使者。这等大事不是他能决断的,他立刻把自己的判断书写下来,交给了炮队长官李光利,让其带着使者连夜前往了西安。

曹将军的判断,这是诈降。在赵铭道看两封信的时候,李光利解释说道。

曹化闻之于诈降的判断来源于吴三桂书信之中交代的济尔哈朗的计划,其实这只是一个误会,因为济尔哈朗在告知吴三桂的时候,说是自己会在麟趾塬寺角营构筑工事与明军开战,这显然是骗了吴三桂,原因就在于告诉吴三桂,潼关随时可能作为弃子的意图就太过于明显了,而吴三桂也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无论是寺角营还是代字营,都位于麟趾塬的深处,高度在一百五十丈以上的麟趾塬高悬于潼关城南,站在潼关城,根本看不到济尔哈朗在麟趾塬什么地方,加上也吴三桂没往这方面想,理所当然的就认为济尔哈朗的主力在麟趾塬的寺角营。

但是曹化闻就在寺角营南面拔除清军占领的烽燧,对寺角营清军这个近处最大威胁了如指掌,寺角营确实增强了一部分军队,主帅也从喀喀木变成了定西将军李国翰,但营地并未扩大,也没有任何加修工事的迹象。代字营所在的望远沟又比寺角营所在的黄土塬高了一大截,曹化闻所部也没有发现清军动向。

所以按照曹化闻的判断,清军主力就在潼关城,这是吴三桂的请君入瓮之计,而考虑到这封信是吴三桂第一封亲笔信,与之前来往的书信不同,曹化闻甚至认为这是济尔哈朗主导的一场戏,差遣吴三桂来一招请君入瓮。

处于前沿的曹化闻都这么判断,在西安城处理军务,已经几日没有出现在潼关的赵铭道更没有其他判断依据了,也就相信了曹化闻的判断。

曹将军判断的没有错,以现有的迹象来看,这很有可能是清军的阴谋,但是吴三桂这封亲笔信描述的有鼻子有眼的,逻辑顺畅,也很合理。济尔哈朗带主力城外扎营,可打可撤,进退自如,非常合理,而如果济尔哈朗真的抢夺了吴三桂的兵权,吴三桂决意与我们合作也很合理。让曹将军注意与吴三桂联络,这件事继续查实吧,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有可能,这会是改变战局的事件。赵铭道吩咐说道。

李光利叉手行礼,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说道:魏王,卑职以为口说无凭,若吴三桂说的是实话,很多事无法隐瞒,比如大半藩内兵丁被济尔哈朗夺走,驻守在潼关里的平西藩兵不可能不知道,他们也不会做到口径一致的说谎。

只要派遣得力的人进城查看,总能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来。魏王,卑职愿为使者!

面对李光利的主动请缨,赵铭道笑了:光利,你是个炮兵军官,怎么能执行这样的任务,曹将军派你来禀告,是因为你表达能力突出,可以精准的表达他的判断。

卑职有信心完成任务。李光利再次请战。

赵铭道倒是来了兴致,呵呵一笑:好哇,那你说说,你有什么能耐能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