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总兵力多少,吴三桂倒是不在乎,他粗粗一算,平西藩和李国翰的汉军要一万五,那自己就得出兵八千,这几乎就是两丁抽一了。吴三桂索性也把心中隐忧说出来:孟大人,你这是让我主力全出啊,本王问你,若巴蜀大乱,该如何呢,李将军,你觉得呢?
吴三桂最后看向了一直没有说话的李国翰,李国翰原本支持孟乔芳,但这个时候也是犹豫了,虽然三个人都是朝廷之臣,但职责可是不一样的,孟乔芳是陕甘总督,把陕西和甘肃的乱子平定就是尽忠尽责了,可自己和吴三桂不同。
汉中精锐是清廷西部的唯一机动兵团,责任是镇秦循蜀,不仅要照顾陕甘的形势,还要弹压四川。李国翰不再犹豫,只能说道:孟大人,平西王所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今大清在四川只占据保宁一地,李国英势单力薄,独木难支呀,若是汉中精锐尽出,四川出了乱子,仅凭李国英可镇不住场面,虽说是保宁一府之地,但传到朝廷,那就是本将与平西王丢了一个省啊,这罪责可是不小,我们二人如何对得起摄政王的恩遇呢?
吴三桂眼见李国翰态度有所松动,趁热打铁的说道:孟大人,定西将军所言正是本王的心意,本王才听说,南朝那边出了个什么魏王广檄四川武弁去重庆会盟,虽然不知道这是朱家哪个宗藩在招摇撞骗,但若是真的把四川的武弁联合起来,李国英肯定支持不住的,四川一丢,汉中成为前线,纵然我全军出动,藩地不保,麾下兵卒如何愿意作战呢?
李国翰不等孟乔芳说话,接口说道:南朝魏王并非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宗藩,而是南蛮贼大寇赵铭道,平西王,那赵铭道你难道不熟悉吗?
魏王是赵铭道?吴三桂刚刚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还真有些消化不了,而心里更是不愿意出兵了,他对孟乔芳说道:赵贼者,我大清国敌也,当初在川南,肃亲王率八旗主力和川陕绿营尚且不能取胜,此番北上,定然有大图谋,此人奸诈,擅权势,听闻在西南从南朝手中谋夺云南一省和两广半地,实力肯定大涨,他主导重庆会盟,所图不小呀。
孟乔芳问道:平西王横扫天下,还怕赵贼吗?
吴三桂笑了笑:还是谨慎为好。
怕与不怕的,吴三桂不想说,怕是不可能说的,不怕若是说出来,就要出兵陕北了,但内心深处,吴三桂对赵铭道可是忌惮无比,说起来,赵铭道在川南大胜豪格,这是实打实的能耐,光是歼灭两白旗两千多主力就是大明数十年,也是辽西军镇数十年从未做到过的,如此人物,吴三桂可不敢轻视。
如此说来,平西王要抗命不遵了,若是如此,如何向摄政王交代,如何向朝廷交代?孟乔芳眼见说不动吴三桂,只能相逼。
吴三桂看向李国翰,说道:李将军,你意下如何?
李国翰与吴三桂不同,李国翰是汉军出身,在满清体系之中地位特殊,他不仅仅是汉军固山额真这么简单,还曾经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墨尔根侍卫,是多尔衮的亲信,虽说从京城来时,吴三桂没有上官可以差遣他,可也没让他差遣李国翰。
当初入陕追击顺军的时候,吴三桂与李国翰就是相互合作,二人关系也是不错,在西北作战,向来都是商量着来,此时吴三桂自然也不会单独扛起这些。
李国翰深思熟虑之后,说道:平西王,朝廷的命令可不能抗呀,出兵还是要出兵的,陕西不能大乱呀。
吴三桂笑了笑:那是自然,我吴三桂对朝廷可是忠心耿耿,如今蒙摄政王大恩,镇守汉中,时时想的只有报效,只不过摄政王让我镇秦循蜀,我吴三桂得两头兼顾才是,如李将军所言,出兵平定陕北,我吴三桂是责无旁贷,而且也是刻不容缓,但也不能倾巢而出。
孟大人,李将军,本王觉得,我平西藩先出四千兵,与汉军主力入关中作战,先保关中无恙,切断陕甘联络,而你孟大人也不要抽调甘肃镇守绿营,以免回乱再起。这个过程中,本王与李国英联络,问问四川究竟是什么情况,赵贼实力如何,只要四川稳当,本王立刻率领主力入关中参战,如何?
李国翰微微皱眉,对于吴三桂的打折扣还是有些不愿意,但没想到的是,陕甘总督孟乔芳却是一拍桌子站起来:好,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