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郝东城表现的非常坚决,但是其余几个秀才还在犹豫,其中一个问向李果毅:将军,我们都很感念魏国公和将军的恩德,但学生还是想问一问,这校规有必要如此吗,我们终究是不是武人。如此苛刻的校规,终究是为了什么?
李果毅笑着说:我要说是义父他老人家故意收拾你们这些文人,你信吗?
那秀才干笑几声说道:学生是不信的,魏国公何等样人,为何与我们过不去?要是对付我们何必花费这些多精力和财力投入科举呢,别的不说,今年的县试、府试和院试,都是咱们云南百年未有的盛况,参加考试的人数之多更是大明立国以来都未曾有过的,而魏国公对于今年的乡试更是重视。
如此德行,怎么会收拾我们的?
是啊,虽然魏国公执掌全滇以来,几番与滇中士绅过不去,屡屡清算,但说起来,这一次广西勤王,大破清军,杀清军汉王一人,退鞑虏于百里之外,又东进促成惠国公反正,靠的就是魏国公麾下精锐兵马,可足粮足饷才有精兵,魏国公从士绅手中获得钱粮赋税都是投入到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正道。
现在看来,倒也不似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虽然这讲谈社看起来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学生已经不敢妄断了,上一次清算士绅学生不理解,说了很多不该的话,结果是自己错了。另一个人也是说道。
李果毅笑了笑,点点头,很是满意,文人这个群体里,越是贫寒的学子越是通达,迂腐的就比较少了,原因很简单,贫寒学子要自己谋生进学,不通达一些,是决然做不到的。李果毅索性说道:其实义父定下这么严厉的规矩,就是为了出成绩。让更多人在这次乡试之中中举,得仕大明,为光复大业效力呀。
这是什么道理?秀才们更是一脑门子不解。
李果毅说道:咦,旁人不明白,你们五个人都该明白才是呀。
郝东城与几位秀才相互看看,都是摇头,郝东城索性说道: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请将军为我们参详。
李果毅坐在椅子上,问:诸位先生,我请问一句,昨日我就为大家租了房子住,大家为何约定来郝先生这祖宅来读书,应该不只是只觉得这里安静吧,这里霉味很重,连热水都没有呀,可不是读书制艺的好地方。
郝东城解释道:安静只是一方面,我们几个志同道合,都是立志今年乡试有所作为的,又想着取长补短,所以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监督和鼓励,这样学习起来更有劲头。
李果毅说道:这就是了,说白了,你们聚在一起是为了提升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义父成立讲谈社恰恰也是这么目的呀。
诸位先生且想,你们各自在家读书,无人监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有,闭门造车,不能通闻天下也是有的。所以你们聚在一起相互监督讨论学问,共同进步。现在只有你们五个人,可到了学堂,可是有一百人,两百人!
你们虽然相互监督,可真要是有人嫌苦,其余人能如何呢,除了劝勉鼓励,什么都做不到,在学堂可就用了,其实根本不用监督。举个例子来说,咱们云南乡试,自从和贵州分开之后,每次中举之人已经到了四十五人。纵然,今年外省可以来考,义父也想多录用一些,但朝廷的规矩,也是三十取一,就当六十人来算吧。
也就是说,诸位得是前六十才可以中举,而讲谈社所收纳的都是贫寒学子,半月一次考试,诸位且想,你在讲谈社里都考不到前六十,又怎么可能在数千学子之中崭露头角中举呢?这样的情况下,还有督促你们吗,但凡是为了中举,想要上进的,那都是埋头苦读呀。所以单单是讲谈社的考试制度,就有很有作用了。
对对对,咱们进入讲谈社,不仅可以获得名师指点,还有测验方面的便利呀。有人激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