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新的体系(2 / 2)

王咨翼道:魏国公但有差遣,直接拍兵来发令就行,哪里这么客套呀。

路康知道王咨翼还带着火,对郝东城使了一个眼色,郝东城说道:王兄容我说几句,这么着急夺情,让您出任云南提学是杨大人的意思,也是路大人的意思,与魏国公那边还真未知晓,说实话也是我等文人的期盼呀,若是王兄不肯,这就是咱们云南士林的损失了。

不敢,王某何德何能,怎敢如此自重?王咨翼摆摆手,说道:不过你们瞒着魏国公干这些,不怕惹来祸事么?

郝东城说: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文人,虽说现在这个世道,武将跋扈,但再跋扈也不过是在军前,在朝堂,可是像魏国公这样要改天换地的,我们可是没有见过呀。

两位不是要告诉老夫,魏国公赵铭道要造反吧。王咨翼笑着说。郝东城叹息说:说句不该说的话,这造反也不过是改朝换代,自唐朝科举以来,就是与咱们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换了朝代也是如此。可魏国公可对此深恶痛绝,王兄可是听说魏国公办讲武堂的事了?

王咨翼虽然一直没有参与云南的变乱,可也没有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他也是知道的,魏国公在昆明办了一个讲武堂,在琼州办了一个水师学堂,据说邀请了一些洋夷还有一些军中宿将做将官,把军中年轻识字的军人集结在里面,统一教学,而赵铭道本人则担任了两个学堂的大祭酒。

云南对水师学堂了解不多,但对讲武堂了解不少,据说其中已经有四百多人,最近还对外招生,但凡通过测试的,只要不是士绅之家,不分民族、职业,都可以入选,王咨翼还听说,入学测试有很多涉及术算的,因此账房、掌柜一类的入选的很多,被很多士绅所不齿。

此刻说起来,王咨翼说道:魏国公其他不敢说,但整军经武确实是我大明武人之中的翘楚,在川南和广东都屡次战胜鞑虏,此番成立讲武堂,定然是提振军队的一种法式,与我等士大夫何干?

郝东城说道:可是现在魏国公不仅设立讲武堂,还在卫所设立卫所学堂,包括初级和中级两种,初级学堂在千户所,招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中级学堂在卫所,招十二到十六的孩子,而且所有军户中年级符合的都必须进学堂。

魏国公批给云南都司三十万两银子和十万石粮食专门办理这件事,修缮房舍,购买教材,招募老师,整个云南都炸开锅了。王兄,这么多的军户子弟都入学,三年五年之后,他们出来了,可不只是进讲武堂吧,也不会只是参军这一条路吧,王兄觉得这么多人才,如何使用呢?

王咨翼笑了:你也休要诓我,没有参加科举,没有出身,可是做不了官,顶多就是做个胥吏而已,这不是把各州府的胥吏抓了,可不是要填充么,不能让胥吏整天戴着镣铐替朝廷办事吧。

路康见王咨翼不相信赵铭道要改变科举,改变士大夫执掌朝局,于是说道:看来王兄还不知道陈上川这人的事呀,也难怪,难怪。

陈上川何许人?王咨翼见路康这么重视,认真问道。

路康说道:陈上川是肇庆秀才,隆武年就在魏国公麾下效力,后升任海北道海防同知。

一个秀才就能做海防同知么?王咨翼立刻皱眉。

路康继续说道:王兄说的对,只不过那时还是丁贼乱政刚又经历了绍武之变,有些混乱,但陈上川在任时,安抚粤西军民,剿灭流寇逆贼,保得一方平安,几次与清军及附逆海贼作战,更是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很得魏国公的重用。

后魏国公勤王后,朝堂之上也有人说,陈上川再有功勋,一个秀才也不能高居同知之位,但魏国公为其请功劳,现在皇上已经特下恩旨,赐陈上川同进士出身,署理粤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