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天初放亮,一队骑兵就沿着大楼山谷地向北搜索前进,因为昨日前锋遭遇了伏击,所以这一次都很小心谨慎,擅长在山地丛林作战的土司兵沿着山腰搜索,不过大半个时辰就走出了坡谷,眼前视野立刻开阔,出现了一座残破的城市,就是桐梓县城。
赵铭道与杨展并骑而行,哗啦啦数百骑兵到了桐梓城下,杨展指着一处坡度较高的山坡说道:侯爷,咱们可以把老营安置在那里,坡下是河,坡上有井有树林,取水用柴都方便。
嗯,你说什么?赵铭道一直观察着城墙,以至于没有听到杨展说什么,杨展又重复了一遍,赵铭道点点头同意,杨展问:侯爷,您看什么呢?
赵铭道指着倒塌大半的东城墙说道:你看,这城墙似乎是被人故意推倒的,百姓逃亡,可不会对城墙发泄吧。
应该是鞑子干的,他们在北面谷底修了十几座营寨,拆了城墙去筑寨子也说不定。杨展随口说道。
赵铭道摇摇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通往谷地的道路上应该有车辙印,而现在什么也没有。赵铭道没有多言,这更加契合了他一直以来的猜测,只是不便说给杨展听,明清双方的游骑在桐梓周围游斗着,互有胜负,但随着大批明军进驻,清军也是渐渐退了,赵铭道安排了后营所在,与杨展的老营靠在一起,便带人前往大楼山北谷,因为是下高原的地形,所以站在谷口一旁的山坡上就能把大半个谷地收纳眼底。
谷口逐渐收紧,两侧的山梁也渐渐陡峭,把狭长的山谷架在中间,山上还未开化的积雪,而在山坡顶部,才是看到一面面清军的旗帜,壕沟、土垒、胸墙和寨楼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天际线,但在谷口向里则有一个转折,站在东侧尚能看到深处的寨子,但在西侧,只能看到赵、杨二人负责攻克的两个大寨。
赵铭道站在东侧高坡,往纵深看去,说道:杨将军,未见八旗兵呀。
杨展说道:末将听说,入关之后,鞑子都是以降虏的逆贼为前驱,八旗兵后继监军,如今这谷底联营十三处,怕是鞑子兵在后面呢。
眼见日头已经到了最高点,杨展往后一看,主力军队还稀稀拉拉从南谷进来,于是问道:侯爷,是等督师进驻桐梓动手,还是现在动手?
现在动手,若等督师,今天怕破不了一道营寨,任凭鞑子兵出谷逆袭,咱们进退失据,咱们立刻动手,时间还算充裕,至少破一道营寨,掐住对方咽喉,把他们堵在谷中是正理。赵铭道当即说道。
清军的前两道营寨都属于西营旧部刘进忠所部,与赵铭道安排的责任分配递次进攻一样,何洛会也知道自己麾下绿营包含了顺军、西军和明军等不同来源,相互之间也是龌龊频频,因此也是让各部依次自行筑寨坚守。
刘进忠想要讨好何洛会这个摄政王面前的红人,选了第一道防线,在谷口纵深三里拐角前筑寨两道,第一道寨子设在谷底,以已经断流的石河滩为壕沟,河堤上用木桩、土袋垒砌了高四尺的胸墙,配合河堤的高差,足有一丈多,但是留下了左右两个三丈宽的缺口,作为营门,营门和两侧山坡高处各立木制箭楼,把鸟铳手和弓箭手布置在上面。
而第二道营寨则在第一道营寨半里之后,依山而建,主体在半山坡,以土石木桩筑炮垒,三门佛朗机炮布置在上面,远可支援前营,近可封锁谷地,布置的很是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