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火炮(1 / 2)

赵铭道则是边说边从手下那里取来一个夹子:何先生,您说的用在船上的回旋炮、九磅炮之类的当然要购买一些,但此次前来既然遇到先生这等大才巨匠,晚辈倒是要请教一番,晚辈设计了一种火炮,不知卜加劳厂能够帮忙铸造。

说着,一张张图纸被赵铭道展开在了桌子上,何良焘听闻赵铭道自己设计的火炮,眼睛里流露出一些不屑,并不是他单单瞧不起赵铭道,而是对于大明人士设计的火炮都瞧不起!他为大明朝廷服务了二十年,知道官员们的德性。

可以说,大明朝廷里上到阁臣下到无职文人都会设计武器,拿着毛笔,脑门子一拍,不管能不能造出来,不管有没有实战可能,划拉几下就有了成果,当然,武器上的成果不会有,关键是可以在朝局舆论之中博取一个知兵的名头。

而更可笑的是,整个大明官方对于火器的了解都很浅薄,甚至发生过直接把洋人度量衡换成大明的笑话,动辄说洋人商船几十丈,也干过把葡萄牙磅数直接变成大明斤两,往火炮里塞发射药炸膛的丑事。而说到火炮,更是怪相频生,大明官员不在乎炮弹的磅数和长径比,单单对火炮本身的重量感兴趣,喜欢用那些几千斤的怪物,至于什么一炮糜烂十余里这种无脑说法更让人无奈。

但看了赵铭道的设计图,何良焘眼前一亮,别的不说,至少用是适合图上作业的羽毛笔,而不是毛笔,而且图上展示的物件比例合适,形状也挺合理,但他看了设计图,感觉赵铭道设计的火炮重点似乎不在于炮,而在于炮车,仅此一点,何良焘就感觉赵铭道不俗,与那些不懂装懂的大明官员不是一路。

这似乎是某种隼炮,是几磅的火炮,看起来好像并非战舰所用。何良焘端详着,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主要是那炮车不是简单的一块木板前后各两个小轮子,而是有两个大轮子,还有一个可以拆卸的小车,相比于巨大的轮子,那火炮倒是小巧到精致。

晚辈也没有想好,可以是三磅炮也可四磅炮,最多就是六磅,越轻便越好了。赵铭道解释说。

何良焘道:这大轮炮车与洋学士说的尼德兰陆师用的火炮很是类似,只是这小车是何物?千户大人,这炮用在何处?

赵铭道笑了:当然是用来打鞑子了。

真的打鞑子?何良焘瞬间认真起来,一开始他还不太相信赵铭道,他身处澳门,对国朝大事自然不太了解,绝对不会相信隆武朝廷顷刻间可以覆灭,因此也就感觉与清军作战和赵铭道这类广东武官有什么关系,他还以为赵铭道是为自己那艘武装商船购买火炮以便更好的走私呢,但眼前这门火炮的设计,轻快而便捷,火炮短而轻,又是这么大这么长的炮车,肯定是用于陆战的,不由得对赵铭道多了几分信任。

赵铭道则是笑了笑:怎么,我赵铭道就不能打鞑子了?

何良焘摇摇头,心里升腾起来的热情被他强行压制下去,这些年他被许多大明官将激起过斗志,但在一场场的失败之中又被浇灭,连朝廷的督抚大臣都做不到的事,眼前这个小小千户又怎么能做到呢?

算了,我们还是说火炮吧,千户大人能介绍一下这炮车吗,小人从未见过这类复杂的炮车,当初为红衣大炮打造的炮车也没有这些配件,得知道它们做什么,小人才能思量怎么打制。何良焘说。

其实赵铭道所设计的火炮是根据对十八世纪欧洲步兵火炮回忆所复刻的,以轻便为主,而在细节上更倾向于骑兵炮,一个炮组有一辆炮车一辆牵引车,炮车采用大直径的车轮,被加宽后火炮两侧可以坐人或者放置弹药箱,而牵引车才采用小直径轮子,可以与炮车连接在一起,形成四轮车,这样沉重的火炮和弹药就不用把重量压在驽马身上,也可以更方便的转弯通过崎岖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