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短期来看,太史慈的一番话,毫无作用,毫无意义。
对挽回他的名声,一点帮助都没有。
还让孙策觉得被耍了,不该跟这种无耻之徒,枉费口舌。
直接下令攻城。
但从长期深远来看,他的这番话,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江东众人心里。
直到某一天,某一刻,生根发芽,带来的影响。
丝毫不亚于一场大战。
而他这番话,说给别人听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说的?
他随着这番话一说,心念通达,信念坚定,再也无一丝担心,积攒已经的名声已经不复存在。
又何必为名而活?
他有更伟大,更坚定的目标。
而他的话,坚定自己同时,也引发了庐江士卒的共鸣。
别人不知道,在太史慈说这些时,他们虽然不像太史慈知道很多机密,但自身的变化清晰可见。
来到九江后,一日三餐,顿顿有肉。
这且不说,军营里出现了夫子,夫子教他们读书识字。
不是特殊时期,例如孙策围城之类的。
每一两个月,可以托人写一封家书和军饷,官府安排人捎带回家。
第一封家书自己不会写,找夫子代劳。
夫子人少,需要排队。
而且陆续有一部同袍,收到了家里的回信,这在军中,引起轰动,强烈凡响。
他们渴望自己写一封家书,随着夫子学习,读书识字更加有动力了。
第二次,自己可以写了,字不多,但那是他们自己第一次亲笔写的啊。
然而,可恶的孙策出现了,围住了皖城。
他们的家书,堆在九江未能寄回家,还不得不提前写一份遗书,以防战死了。
这年头在外打仗,掉脑袋的事情,往往大多时候,战死了,家里才能得到在外征战儿子的消息。
家书虽小,承载着将士的心。
一切就像太史慈说的,都在朝公子说的方向,一点点的前进着。
公子之前说的一切,承诺的一切,正在一点点的,在他们面前实现。
而不是空口白话。
甚至选拔来九江前,公子召集三军即兴讲话:兄弟们,我们中,镇守九江,身在他乡异地。
说句不吉利的话,出征在外,肯定有人会客死他乡。
我不希望是你们中任何人,所以,我希望你们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而不要等到。
未来,有人不断征战,从士卒一步步晋升将军,乃至元帅,升官加爵,享受着最后的成果。
而你掉了队,死在了半路上。
但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总会有人牺牲,也许你,也许是我,这话题很沉重,但又不得不提。
就连我也说不好,会在那场战役中去了,又能走到哪一步。
谁都不想打仗,但我们不打,别人会打我们。
就像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不是你,就是我
如果非要选择一种死法,我希望我能死在冲锋的路上,而不是倒在病床上。
当然了,我不希望牺牲的是我们,我希望杀更多的敌人,自身无损,安享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虽然这太不现实,几乎做不到
但,但,别的暂且不提,我刘汉兴在此发誓,一日袍泽,一生兄弟。
若有一天,你不幸战死,我不幸战死。
死在冲锋的路上!
活着的兄弟们,不会让任何兄弟的牺牲,白白浪费。
只要我刘汉兴,但有一口气,就绝不允许这样事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