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山峦,落日余晖在群峰的反射下,暗红似血,让人心中不禁生出一缕莫名的躁意。
采绿等人迈着沉重的步伐,出现在一条山间小道上。忘晴川紧紧抱着厉无极的尸身,行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晴川妹妹,你先歇歇,将厉大哥放下,我……”蓝凤儿双目泪花打转,哽咽难止,却是语不成声。
忘晴川定住身形,目光宛若刀锋,“何须你装模作样,滥作好人!”
宫倾城叹道:“晴川,好孩子,你也不须置气!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你心中难过,凤儿心中难道就不难过?此事已经无可挽回,再多言也是徒惹烦恼……几年前我与你爷爷还有摩天派慕玄掌门议定,让无极来渡十方血海探查虚渊洲,没想到你们二人却来到了大荒,这也是命中注定,该有这番劫数。”
“宫前辈,念在你是长辈的份上,我不想说难听的话。但是若没有她,无极又怎会无故殒身?”忘晴川头也未抬,冷冷说道。
蓝凤儿眼神呆滞无光,哀声道:“晴川妹妹,此事确实是我的错!等安葬了厉大哥,我便随他一道去。但是请你不要对我师父心有怨言,她并没有做错什么!”
宫倾城神情无奈,插话道:“凤儿,你这叫什么话?你也并没有做错什么!至于追随无极一道而去的念头,以后千万不可再有。况且他还有心愿未了,需要你去完成。等取得凤凰真血后,这查探域外邪魔的重任却要交到你与晴川的肩上,怎能轻言赴死呢?”
“查探虚渊洲之事,我自会笃力前行。至于蓝姑娘,就不劳烦她的大驾了!”忘晴川面色哀楚,语气更冷。
“晴川,我知你心情不好,也不怪你。不过多一个人,也能多一份力量!虽然凤儿现在修为尚弱,但是若能得到这凤凰真血,她的实力立刻便能突飞猛进,到时一定能帮上你的忙。”宫倾城声音缓缓,语重心长的道。
“不需要!”忘晴川将厉无极抱得更紧了一些,抬头望着远处即将落山的夕阳。
采绿站在一旁,闻言皱了皱眉,“大妹子,我说句公道话,此事并怪不了蓝姑娘和宫前辈!是贺彪那狗贼心生不轨,惹出事端。若是也有强人欺凌于你,大兄弟同样也会挺身上前,其结果应该是差相仿佛。”
“采前辈,你可千万别称呼我为宫前辈,贫道担当不起!”宫倾城一脸惶恐。
采绿正色道:“担当得起担当得起的。你是我大兄弟的长辈,自然也就是我采绿的前辈。”
一念微微上前一步,很认真的望着几人,开解道:“阿弥陀佛!忘施主,贫僧认为绿施主所言甚是有理!厉施主开始也说过,这位蓝施主是他的道侣,道之所在,又岂有不上前之理?”
乌鸦忍不住喝道:“小和尚,这个臭小子就是道侣太多了,一个不够还要弄两个,谁知道他还有没有其他道侣……这下好了、小命也玩完了!看来还是你有先见之明,直接出家做了和尚,也省了这些烦恼。”
“鸟施主,此言差矣!贫僧出家并不是因为这个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一生下来就在南华寺中。”一念郑重摇头道。
乌鸦不由大为惊奇,“一生下来就在南华寺?……那你爹娘是谁?总不可能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土里钻出来、又或者是老和尚偷会母老虎生下来的吧……”
“阿弥陀佛!鸟施主,你又错了!贫僧既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土里钻出来的,而是从水里冒出来的。”一念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说道。
“啊?”乌鸦吃了一惊,片刻后突然小眼乱转,说道:“小和尚,原来你却是水中精怪所生!这下好了,既然大家都是妖怪,不如一会我们俩在臭小子的坟前斩鸡头、喝黄酒,结拜为兄弟,你看如何?”
(世事漫漫随流水,人生岂无别离时。惊回首,亦不过是一梦浮生!)
闲话1:
一不小心,将主角给写死了,星星顿时感觉到小心脏扑通乱跳,心中着实惶恐不安:你这脑袋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莫非思维混乱,表达不清?
然而写着写着,蓦然发现、非这样写不可,于是顺承笔意,让厉无极这个臭小子死在了魏钦掌下。
人生在世,三纲五常、七情六欲,在所难免。父母之恩,夫妻之情,兄弟之义……如此种种,让人才觉不枉来世间走上了一遭。
不独于我,人所共與!
刚才在写这一章时,打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把主角死后的那种哀伤烘托出来,然而将脑中所记得的唐诗宋词元曲默默过了一遍,也没能找出合适的词句,于是临时改写了自己很早以前的一首词,权且滥竽充数吧。
这首词是星星十八九年前自制的一首《怨秋风》,时间太久了,记忆有些模糊,全文如下:
极目楚天,惆怅远山迟暮。年少欲学相如赋,可怜韶华似水,秋去秋来无数。
平生不解相思苦,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最是凄楚。叹佳人何处,肠断也,寄语君知,可有鹊桥路?
闲话2:
关于书名
星星在构思这本小说时,关于书名一事琢磨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取名《往生门》。起初,我是将这本书发表在了其他网站,但当时彼处该书名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所以无奈加上了主角的名字,是名《无极往生门》,特此说明。
书名本义:往生门,往生之门也。
往生门,生生不息,六道轮回,往生之门。
…
往生门,佛教术语,出自《简明净土宗词典》。
往生门,指众生往生之因果。众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觉。
彻悟大师在《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中,有首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此偈的教义依据,出于鸠摩罗什译的今本《佛说阿弥陀经》。经文是:“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关于这几句经文,从古至今各家都有不同的诠释。包括宋代·元照的《阿弥陀经义疏》,明代·大佑的《阿弥陀经略解》,明·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只此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