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到院子里,就听瞎眼老太婆说:小伙子,你挑的水已经脏了,你把水倒在菜园子里吧。”
大家听了都惊讶不已。
“真的假的啊?这个瞎眼老太婆真的有这本事?”有人问道。
李牛儿不屑的一撇嘴,说道:“小娃儿,你不信,自己去试试。那老太婆就住在北社村西头。”
谢先举也插言道:“这样的事情明显不科学。听听也就算了。”
这句话让李牛儿不满意了。他对谢先举说:
“小谢,别看你是知识青年,比我们有文化,农村里不科学的事情多着呢。不说远的,就说咱村田老头家,以前闹耗子,自从摆上黄大仙儿牌位后,家里就再也没有闹过耗子。”
有人立刻接口说:“这个事儿我们都知道。因为这个,田老头还被大队批判封建迷信呢。”
“好了,什么迷信不迷信的,不说那些了。李牛儿,再说点带劲儿的。”有人对李牛儿的段子不满意,要他继续讲。
李牛儿对这些庄稼汉的爱好心知肚明,于是说:“好吧。我再说最后一个。”
这些人知道精彩的来了,都竖起耳朵。
“程村一个媳妇儿带着丈夫一起回娘家,晚上和丈母娘、小姨子都睡在一张火炕上。早上起来,小姨子跟母亲哭诉,说晚上自己被姐夫进去了。丈母娘疑惑的说,不会吧,是不是你搞错了,是你姐夫的脚指头。小姨子立刻反驳说,才不是脚指头呢。比手指头还要粗还要长。”
大家都会意,轰然爆笑起来。有人骂道:“李牛儿,真是老不正经。”
经过一番调笑,大家精神又振作起来,中午之前就来到地点。大垛的青蒿已经堆放在那里了。大家纷纷动手装车,绳子捆好后返回。
半路有一个比较陡的长坡。于是大家按照以前的规矩,自动组成三人组,分别将板车一辆接一辆推上去。
谢先举的车是最后一辆。他帮助推完第二辆车,下来等候别人帮助推自己的这一辆。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他上到坡顶一看,一群人又围在一起聊天呢。
他不禁怒气升腾,大骂道:“你们这些混蛋!我刚才帮你们推完车,现在我的车子还在下面,你们就不管了吗?你们还是不是人?你们今天要是不把我的车弄上来,我就不要这个车子了。我现在就回去跟队长说,让队长扣你们今天工分!”
看见一向好说话的知青忽然发怒,这些人害怕了,特别是和他一个组的两个人,尴尬的站起来,旁边一个人站出来劝解说:“小谢,我们不是不管你,只是歇一歇。你坐。现在我们就下去。”
说着,五六个人一起下去,片刻之后就把车他的车子推了上来。一个人赔笑说:“小谢,你看,你是先歇一会,还是现在就走?”
谢先举怒气稍平,但还是没好气的说:“歇什么歇,回去再歇。走!”
说完,上去拉起自己的车,抬脚就走。
大家一阵尴尬之后,纷纷跟上。
这件事,让他明白了,知青就是知青,三观的不同,永远不会和当地人融合到一起,再努力也不行。农民就是农民,永远也不会和有文化有觉悟的知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