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出击(1 / 2)

三路出击

相继占领北平、天津之后,集结在京津地区的日军稍作休整,就开始沿着津浦、平汉、平绥三条铁路线向前推进。沿津浦路方向的作战,是为了策应对上海、华东等地的作战;沿平汉路南下目的是夺取中原,进逼华中地区;沿平绥路西进,为的是占领山西、绥远。总体目标是控制整个华北,其志不在小也。

1937年8月10日,陆军参谋本部下令将驻扎在平津地区的日军统一整编为华北派遣军,由寺内寿一陆军大将出任司令官。派遣军下设两个军: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下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等三个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下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一〇八师团。加上直属于华北派遣军的第五师团、第一〇九师团以及不甘寂寞前来凑热闹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华北地区日军的总兵力达到了37万人。

不但日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率领关东军察哈尔兵团莅临参战,前文提到的三大“中国通”在这里也悉数披挂登场,还正好一人一条战线: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在东路,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在中路,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在西路,可谓是“群魔乱舞”。一些在未来太平洋战场凭借战功荣登老酒杰出将领排行榜的人物,此时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日本的中国驻屯军混成旅团旅团长山下奉文少将、第六师团第三十六旅团旅团长牛岛满少将等,不过,这时他们还只是跑龙套的小角色而已。

与日军华北派遣军相对抗的是中国第一战区、第二战区的部队。主要包括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刘峙的第二集团军、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杨爱源的第六集团军、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等,预备军由阎锡山亲自率领,下辖朱德的第十八集团军,王靖国的第十九军,赵承绶的骑兵第一军等。以上部队,合计24个军53个师21个旅,加上一些辅助力量,总兵力超过了60万人。

看起来人数还真是不算少,60万兵力用于进攻肯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往广袤的华北地区一撒,真跟撒胡椒面差不多。加上双方战力上的巨大差距,凭这样的力量,中国军队根本不可能守住华北。

日军进攻的路线由东、中、西三条,分别对应华北的三条铁路大动脉:津浦路、平汉路和平绥路。从东到西,由易到难,我们也从津浦路的作战说起。

为了组织津浦路沿线的防御,国民党政府专门成立了第六战区,由著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出任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因为在这一区域作战的部队基本上属于原西北军的旧部,让老冯来,就是为了能指挥起来顺手一点。可惜时过境迁,那些原来的老部下,根本不睬现在已经是光杆司令的老领导。冯玉祥命令韩复榘调山东的部队北上增援河北,韩复榘理都没理。冯玉祥专程跑到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商讨作战,宋哲元见到冯玉祥,找个借口就溜了,一口气又跑回山东老家养病去了。接任宋哲元的冯治安更绝情,对冯玉祥的多次召见就一个理由:忙,没工夫去。

9月18日,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率先沿津浦路发起进攻,沿途国民党军一八一师、五十九军、一〇九师等部队一触即溃。9月25日,河北重镇沧州落入日军之手。面对穷追不舍的日军,第一集团军代总司令冯治安下令扒开了运河,试图以此争取喘息时间。

面对日军沿津浦路的长驱直入,国民党政府致电冯玉祥要求在德州以北集结兵力展开积极防御。冯玉祥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下令国民党军第四十军、第四十九军、第五十九军对日军进行侧击,以迟滞日军的进军速度。但是矶谷廉介第十师团还是如入无人之境,迅速进抵山东和河北边境。前边就是韩复榘的地盘。

已经在山东当了8年皇帝的韩复榘拒绝任何人进入山东,包括中国人,连老上司冯玉祥都被他强硬地拒之门外。老韩对冯玉祥的解释是:“河北的兵跑到山东来干吗?”此言与侯宝林大师创作的相声段子《关公战秦琼》中,韩复榘他爹“山西人关云长跑到山东来干吗”的说法,可谓异曲同工。由于进不了山东,一路撤退的国民党军溃兵无奈只好离开铁路线,跑到了河北南部。

10月3日,日军开始进攻德州。韩复榘在这里只象征性地放了一个团的兵力,此举导致位于河北和山东交界的重镇德州很快沦陷。可能是这里的烧鸡太好吃了,日本人在这座小城停下了脚步。东路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国民党政府随即宣布撤销短命的第六战区。

守卫中间平汉路的是“飞将军”刘峙的第二集团军。要说刘峙还真有雄心壮志,他竟然还制订了一个“光复北平”的反攻计划。可惜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日军香月清司的第一军已经兵分三路向南展开了猛烈攻势。

向南一字排开的是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谷寿夫第六师团和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短短几天内,日军当面的抵抗力量就被纷纷击溃。9月18日,三路日军会攻保定。

情势危急,刘峙无奈,只好向蒋介石紧急求援。但当时国民党军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到上海去了,华北地区已无兵可调,蒋介石只好命令刘峙利用现有力量在保定与日军决战。刘峙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9月24日,保定失守。

平汉路上保定和津浦路上沧州的失守使得整个华北战局急转直下。沿津浦路西侧推进的日第十六师团、第一〇九师团沿着向西倾斜的路线直指石家庄。这条防线上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吴克仁部稍作抵抗后,奉命退守献县。左翼东北军万福麟第五十三军及右翼西北军冯治安第七十七军为保存实力极力避战,与敌稍有接触即很快溃逃,献县很快落入日军手中。这样,沿着平汉路直接南下的日军就与从津浦路斜插过来的日军并驾齐驱,合围河北重镇石家庄。

此时,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和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已经从察哈尔和绥远两路入侵晋北,第一战区的部队被迫相继前往增援。10月9日,日军第二十师团强渡滹沱河,向石家庄西侧迂回,第四师团、第十六师团也先后渡河从西、南两面包围过来。守卫石家庄的万福麟第五十三军在10月6日已经退走,城中只有少数部队,日军几乎不战而得石家庄。

出于北面苏联的威胁,同时由于东南淞沪战场战事吃紧,西边的山西也正在激战之中,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华北派遣军暂时停留在石家庄和德州一线。看来人家停下来,并不完全是因为烧鸡好吃。参谋本部的命令使得往南溃逃的国民党军总算能喘上一口大气了。

相对于东路和中路而言,发生在西线的战斗才堪称惨烈。

在华北战事刚刚开始之时,参谋本部就命令华北派遣军将主攻方面首先转到平绥铁路向西的张家口。因为关东军急切希望解决所谓的“蒙疆问题”,就是占领内蒙古、绥远和察哈尔地区以确保伪满洲国侧后,同时解决平汉路、津浦路作战的侧翼和后方安全问题。沿这条攻击线路的第一个战略要点就是离北平只有60公里的南口。

早在8月初,蒋介石就针对南口的防御下达了一系列命令,负责这一区域作战的主要有“中央军”主力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其余还有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部队,还特地将第八十四师、第二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七军加入南口作战。

平绥线的作战还没有开打局面就已经一团糟。傅作义、刘汝明、汤恩伯分属不同的派系,谁都不想听谁的指挥。蒋介石的部署是汤恩伯负责南口,刘汝明负责张家口,傅作义作为总预备队。但汤恩伯的部队要去南口不管是走公路还是走铁路都必须经过刘汝明管辖下的张家口,刘汝明拒绝让汤恩伯借道通过。地方部队害怕“中央军”甚于怕日本人,和宋哲元一样,刘汝明也害怕汤恩伯的“中央军”假途灭虢,趁势把他给收拾掉。

无奈之下,汤恩伯只好求助于蒋介石,蒋介石也管不了西北军出身的刘汝明,只好去找刘汝明的老领导冯玉祥。冯玉祥知道刘汝明肯定不会听自己的,就跟蒋介石玩起了太极神功,假装大义凛然地说,不听话,你把他枪毙算了。等到费老鼻子劲搬出西北军元老鹿钟麟把事协调好,宝贵的时间已过去了4天。就这刘汝明还有附加条件,要求汤恩伯的“中央军”在路过张家口的时候不能停车。等到汤恩伯获准通过张家口前往南口的时候,形势已经大变,日军已经发起了进攻。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汤恩伯所部每天能够到达南口的人数只能有一个团而已。

8月11日,日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4000余人由北平沿平绥铁路向南口发起进攻,为随后到来的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