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小波在治疗中曾经一度非常希望能够被特殊对待,但我不可能迎合他的需要。他起初只在心里默默地抱怨,并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我鼓励他把抱怨直接说出来,并和他一起关注他的不良情绪,然后探讨这不良情绪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经历。探讨过程中,他不禁联想起了往日生活情境中类似的一些不快体验。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是,在治疗情境中,我会始终对他保持温和与支持的姿态,理解和接纳他所有不适宜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
小波在团体中最初的表现,也是源于他对成为团体中心和重点的极度渴望。因此对于团体中表现优秀和主动的其他患者,他总是心里酸溜溜的,带有强烈的敌意,表面上显得保守和回避,但一开口便带有明显的攻击意味。
几年的学业挫折让他的内心非常自卑,所以在团体中深深压抑着自己的强烈表现欲,而这更激起了他对大胆表现自我的患者的不可名状的愤怒。他在团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以一种自动疏离的姿态来故作高明,这也比较容易激起整个群体对他的反感。
他说:“我看不惯别人这样好表现自己,我在学校也是最看不惯这样的人,好像什么事就他懂!”其实,他认为这些善于表现自我的家伙,抢了他在众人眼中好孩子的头衔,占据了他受宠的地位。可想而知,对他人的排挤和敌意心理也导致后来他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不畅。对此,我也设置了相应的治疗环节,帮助他定位这些在过去关系中没有关注过的东西,帮助他了解他的言行引起的其他人的感受。
由于小波从小过于被奉为上宾,致使他过度关注自我,只注意到“我”过去和现在的痛苦,对自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当我问他曾经为父母做过什么,已经成年的他思考许久居然想不出一件事情,而父母为他做的事情却是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现在不少孩子没有感激之心,在家中,只知无止境地索取,不知奉献,尤其认为父母的一切关爱都是理所当然,是取之不竭的涌泉,可供其任意挥霍;在学校则表现得冷漠自私,不尊重老师,在和同学间的关系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悠久传统。在《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打动了多少赤子之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更是在民间一代代地传承。
做子女应该学会感激父母,把点点滴滴的爱意和恩情仔细收藏起来。懂得感恩才更能感知到自己的幸福。尽量忘记那些阴暗、痛苦、消极的东西,专注于自己曾经受到过的关爱和恩惠,牢记想感谢的人或事情,让感激之情像鲜花开放在心中,化作一团照亮自己的生命之火。
对于小波,开发感恩之心是重要的一环,这有助于他恢复理性和爱的能力。当小波的心灵有所触动后,再帮助他找回那个被他抛弃且已经迷失的自我,让他不仅要关注曾经受打击的自我,而且要关注那个能在连续不断的挫折中寻求生命意义的自我,最终依靠自己去面对生活,克服贪婪和依赖的心理,重新找到他应投身的事情、应建立的关系和应实现的价值。
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中曾提到: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懈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活着的主要动机;而且,生命的意义使我们在面对痛苦、混乱、沮丧及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从而使我们更可能地在价值衰落的年代,避免感受到“存在的虚空”。
快乐的现实与苦难的现实都是完整人生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生活意义的乐观肯定才能真正诠释这种完整,而不是通过泪水、逃避、沮丧。
弗兰克尔所提出的“悲剧乐观主义”是更深层次的乐观主义,是用一种洞若观火、貌似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它强调生活中最终萌生的是意义,而不是虚无;最终胜利的是爱,而不是死亡。
小波出院时,父母都来接他。我和他妈妈的交流非常困难,由于她的口音过重,我不太能听懂她说的话,只是从她愤愤不平的表情中了解到她可能在对小波进行控诉。小波的爸爸告诉我,他来之前就已经帮小波联系了当地省会的一个民办高校,但那时小波不愿意去,这次出院时小波表态说想去,出院以后就直接去那所高校就读。
送小波出院门口时,我问他:“如果我没记错,这会儿你爸爸应该还欠你3000块钱吧!”小波调皮地说:“嘿嘿,那……转为我在学校上学的生活费吧。”
个案启示:孩子病了,就是整个家庭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