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贵如油。
农户们见到这场春雨,就好像看到丰收的喜悦。
小李子李云龙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依然拿着少夫人写好的告示,去张贴。
为了防止告示被雨水淋湿,来到通往杏花村唯一的吊脚桥下面,把告示张贴在城墙门下小拱形屋的墙上。
小拱形屋,是通往杏花村的唯一通道,跟吊脚桥相连。
李郎中跟部分村民在小拱形屋下避雨,见小李子贴出了告示,大声念出来。
“告村民书”,这些人当中,只有李郎中念过书,但凡上头有什么启示,只要张贴出来,他就义无旁责来替大家念。
“我村村民,凡四十五岁以下的人员,不分性别,从告示出来即日起每天午时来陈家大院速成班学习文字。来学习的村民,按一天的工钱计算给予工钱补助。学习成绩优异者,经考核,发放勤学奖”,李郎中念完,围在一起的村民议论纷纷。
陈家大少爷这是要搞事。
是不是钱多到没地方放了?
参加学习,还补贴一天的工钱。
世上还有这等好事?
小李子见李郎中不再念下去,指着告示下方的字,对李郎中道:“李郎中,告示下面还有几行字,怎么不念出来?”
顺着小李子手指的方向看去,还真有一段文字。
李郎中瞅了瞅围上来的村民,再次大声念道:“为了杏花村的繁荣昌盛,凡适龄儿童,需进村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学习成绩优异者,将来送去高等学府学习”。
村办学校?
这又是什么学校?
跟人们常说的私塾有什么不同?
杏花村的村民从没听说过学校这个词语,更别说村办学校。
难道这所学校由村里的村民集资开办吗?
“李郎中,咱们这些大老粗去学习识字,虽然有些荒唐,但看在每天能补贴一天工钱份上,可以去学习。可是,孩子们整天在学校也不是事。谁家里没有事情,咱们粮食都不够吃,哪来多余的钱送娃上学?”村民们担心的就是学费。
他们说得不无道理,大家吃饭都成问题,谁家还有能力送小孩子去学校。
“上面不是写了,免费的么?”小李子虽然不认识告示上的字,但经过欧阳小倩的指点,大体指出免费两个安的位置。
“免费?”
“谁稀罕,还不如让小孩子在家帮忙多干些活,好挣些钱养家糊口”。
小李子听见人们不愿意送小孩去学校,急了,却不知道如何解释。
李郎中扶下老花眼睛,“老乡们,这所学校是陈少爷出资办的,大家不用担心学费问题。另外,去学校学习的孩子,除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所有的费用都是陈少爷资助”。
村民们沉默了。
有人在想,这个条件不错。
可是,陈少爷为什么要做亏本生意?
“我们想不通,陈少爷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提出怀疑。
“我家少爷说了,凡是在村办学校学习的,将来学有所成,全都进陈家做事”,小李子把从陈然那听到的只言片语说出来给村民们听。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原来,咱们的小孩将来学有所成,不能在外做官,只能待在杏花村,在他陈家做事。
不过,这样的条件也不错。
自古有几个读书人能当上官呢。既然陈少爷替孩子们的出路也想好了,对咱们是百利而无一害。陈家大院家大业大,不可能没事可做。
其实,李郎中也是想不通。
陈家少爷为什么要大兴学校?
这种投入可是无底洞。
孩子们将来学有所成,你也没办法拦住他们在外面为官。即使回到杏花村,也没有那么多官位啊。说白了,杏花村最大的官就是村长,也就是陈老爷。村以下还能有什么官?
想不通归想不通,但少爷这翻举动,却是利村利民的好事。
“叔叔伯伯们,明天可得准时到陈家大院”,见人们安静下来,小李子登上城墙,向陈家大院走去。
听说陈然要办速成班,有一个不愿意了。
那就是陈老爷。
这个败家子,不把这个家败光不甘心。
即使家里有点积蓄,那也是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下来的家当。
不行,虽然自己已经把假山石洞里的珍宝全交给他们夫妻了,但也不能由着他的性子去败。
现在,这个儿子是越来越没有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