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中秋诗会(1 / 2)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自杨天行念完,底下众人便碎碎念了起来,用他和高义斌填的词来对比,自动将其他人填的词忽略掉了。稍微念了一下,两首词在众人心中早已是有了高下之分,可这他们有了高下之分,并没有什么用。唯有袁老和几个有功名的人,才说了算数,最多还有鲁子晋和高义斌能说得上几句话。而这些说得上话的人里,又以袁心远为首。可这个时候,袁心远却是闭着眼睛。

“袁老,大家填的词里,哪一首更好?”高义斌沉不住气了,主动开口问道,刚问完,高义斌心底就后悔了,不该这么急切的,显得自己毫无城府,急功近利。

“呵呵,”袁心远睁开眼睛,温和地笑了笑,并未生气,笑道:“仆先不说,但听在场诸位的议论,可以说都认为只有你与这位小友的词,可并列双佳。你既然问了这件事,那不如由你来说一下,你和杨小友的词,谁的更好?”

三言两语,袁心远又将这个皮球踢回了高义斌。这时候,高义斌恨不得扇自己几个耳光,这可是个烫手山芋。

若是说杨天行的词比自己差,那就显得自己过于傲气逼人,若是说杨天行的词好,那岂不是当众承认了这首词是他写的?那可就是当众打自己的脸,这件事情本就是由高义斌挑起来的,可又主动承认,往后几年,高义斌怕是都不敢把脸带出门了。若是不偏不倚,说杨天行的词与自己不相上下,效果就跟说他的词好一样,只是打肿了两边的脸和一边的脸的区别。

在这些选择之中,似乎也只有说杨天行的差一条路可以选了。哪怕留下“骄傲”的名声,也总比把脸丢光要好些。再者说来,他还可以借口自己年轻气盛,说话冲动。可杨天行这手词差在哪里呢,总不能强说他的差。

高义斌陷入了沉思,场面寂静,尴尬得很,可这个时候,杨天行却是笑了起来:“既然高兄一时说不出来,那就让杨某先说一点浅薄的见解,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袁心远赞许地点点头,道:“圣人云,当仁不让吾师,年轻人就该如此。杨小友,那你先来点评点评高义斌的词。”

高义斌心中暗骂一句,杨天行这小子的词刚念出来,而他的词则是第一个念出来。若是双方挑刺,那杨天行早已把他的刺都挑出来了,可他要挑杨天行的刺,可就时间不足了。这姓杨的如此精于计算,真是小人,十足的小人!

但他这一时半会,也没办法,无奈道:“那请杨兄指点指点,在下洗耳恭听。”

杨天行背着手,看了一眼天上的明月,似乎在思考从哪里说起,本以为他要对高义斌的词大加指责,可杨天行却并没有谈高义斌填的词,而是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及宣和以前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是境界之面目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