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工业发展!(2 / 2)

超时空抗日 月下知秋 1797 字 2020-07-13

旋即,这些人就一起来到城外,在拿着图纸的土建专家的指挥下,开动推土机见城外的一大片区域完全整平,然后用挖掘机挖坑……呸,打地基。做好这一些之后,在用集装箱中的那些彩钢板像搭积木一样的拼接在一切,这帮工人非常熟练,再加上一些机械的配合,几天时间就能搭好一座巨大的厂房,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那片原本空无一物的空地上,就耸立起了十几座高大宽敞且坚固的厂房。将那些帮忙干活日军俘虏看的目瞪口呆:“我的天照大神啊,这帮人都会魔法不成,这样的建造速度,即使是帝国最优秀的施工队也达不到啊!'?

旁边扶着看管的八路军班长听见这话上去就是一个脑勺:‘别他娘的老拿你们的国家说事,那巴掌大点的地方自然是干什么都满,哪像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大自然干活也快,这叫大国速度懂不懂!?'

要是放以前,这帮鬼子战俘肯定会耕者脖子嘲笑中国是多么的落后,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成为俘虏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在这期间却看到了太多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东西:一泡就能吃的方便面、加点水就能自己加热的单兵口粮,还有面前的这些大型机械设备,这可都是日本没有的啊!他们想不明白之前非常落后和贫穷的中国,怎么会突然就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不过可以可以肯定是,这帮中国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全面超越日本。

在厂房建好以后,大量的机器零部件被成车成车的运了进去,然后一个个大型机器设备被组装了起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运煤流水线被架设了起来,人们这才发现。这些厂房竟然是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炼钢厂。

没错就是炼钢厂,钢铁是所有工业的基础。没有合格的钢材,就无法修建铁路、制造机器设备、枪支、大炮。之前陕北也有建起了三组炼钢厂,但规模都不大,原因也很简单,没有没有大量优质的铁矿石。陕西的铁矿矿藏本就有不多,且基本上都分布在国军控制的渭南一带,陕北仅有延长地区有几个储量不多且品级较低的小型铁矿,其出产的矿石杂质较多、硬度也偏软,用来制造菜刀、扒犁这样的民用品还行,也勉强可以用来制作刺刀。但要想用生产高等级的精钢,就是万万不行了。

之前中央一直都是用食物和石油与第八战区偷偷换取铁矿石,但现在不用了,要知道山西可是名副其实的宝地,除了人所公知的煤炭资源外,其铁矿的储量在也排到了全国第八位。已经探明的储量就有30多亿吨,其中有几十处品质极高的纯铁矿脉。这样的矿石别说用来造武器了,造高纯度特种钢都没问题。

除了炼钢厂之外,八路军还一口气儿造了三座火力发电站,反正陕西的煤有的是,建起来也不愁没有燃料,除了满足工业用电之外,也可以让全城的老百姓都感受到电力带来的便捷。不是有那么句话说的好嘛,真正的小康社会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楼房需要再等等,先把这电灯电话安排上!

除了太原只外,这大同也是一块宝藏之地,而且还是专门为重工业而设的那种。不但本身就有非常丰厚的煤炭资源,五十公里外的五台地区就是山西最大的铁矿,顺着铁路向西而行,不到100公里,就是盛产锰、铜、稀土的包头。这些东西可都是重工业和军工业必备的原材料,只要全力开发,很快就可以成为一座重工业基地。

事实上,中央也的确是这么考虑的,为了将大同打造成己方手中的第一座重工业基地,?大佬们可是下足了本钱,冶金、炼钢、锻钢、机器制造等基础工业的机器设备都是李辉成套从后世买的。

东北是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各种工厂应有尽有,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工业产业变革和重心难移,这个曾经的老大哥也走入了没落时期,大量工厂关闭。机械设备只能放在厂房里落灰。所以李辉这次的采购,算是一个共赢的生意,他只了很少的钱,就购买了一大批各产业的机械设备,而那些厂长则是消化了老旧机器,终于有钱给工人发工资了。

除了工业设备之外,李辉还从方建平手中又购买了十几条56冲、63半、67式手榴弹、高效炸药,762毫米口径子弹的生产线。

现在大同已经彻底变成了一片大工地,十几万民工和几万战俘在日夜不停的紧张施工,用不了多久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工厂就会拔地而起,一根根烟囱就会耸立天际,到哪时,在巨大机器的轰鸣声中,钢铁、机械、枪支弹药、甚至是汽车都会如流水一般的从各工厂中喷出,为军队增加战斗力,为百姓造福,带动国家飞速腾飞。

当然了,光有硬件是不行的,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有文化的人多了。国家才有足够的人才却开展各项建设,因此,延安大学开设了多个理工科专业,日本技术专家、工程师担任教师,大量学生和文职干部被送进去重新进修。各种职业技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被开办了起来。大量的青年开始接受培训。等这帮人毕业之后,就会成为各科研单位、工厂的骨干。

与此同时,多条铁路和公路也在进行规划和前期准备之中,要想富多修路,才能保证各种生产资源和前线补给的运输。

在荒凉的西部大地上,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设只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所有人虽然辛苦,但却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