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家老宅已经改造完毕,内部完全是现代化设施,线路管道、家电家具全都换过,房间、卫生间、厨房等也都铺上地板、瓷砖,里面卫浴、空调、煤气管道等一应俱全,除了面积小点,舒适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住在别墅中。
郁子泉和赵翠芬老俩口还是住一楼,二楼的三个房间成为郁瑾若、程瑞、王阿姨的房间。郁瑾若的房间和原来一样,兼具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反正她现在也是临时住住,里面都是现在用的衣服、日用品和书籍等。程瑞的房间里还是以前那张高低床,也是为了程琪或其他人来临时住的时候有地方睡觉。王阿姨的房间最简单,但是基本的床、柜子、桌椅都是有的。楼上楼下的卫生间都有浴缸、淋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干净卫生又便利。
郁子泉和赵翠芬住回老宅后,看哪里都觉得很满意,哪怕只家里改造完,附近路面和其他街巷还在持续改造进行中,道路坑洼、灰尘遍布,也不影响他们的好心情。
郁瑾若以前只知道隔壁孙爷爷家的玉兰阿姨出嫁后,生下了一个脑瘫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但是搬回老宅第二天,就见到了这个孩子。据赵翠芬说,这个孩子今年也有8岁了,但因为发育不足,只有5、6岁左右的个子,而且身体僵硬扭曲,走路行动不便,眼歪口斜,在孙奶奶的引导下才口齿不清,含含糊糊的叫了她一声“姐姐”。
郁瑾若面上毫无异样的答应下来,回家以后才悄悄问起这个孩子的事情。赵翠芬叹息一声以后,才将孙家的来龙去脉告诉她。
孙玉兰结婚以后,第二年就生下这个孩子,取名孙勇。6个月左右,发现他动作迟缓,难以站立,去医院一检查,居然患上了脑瘫。孙玉兰和丈夫跑遍了苏州、上海,以及各大城市的医院,都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还好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只是轻度智力不足,日常生活虽然行动不便,但也能在大人的悉心教导下,慢慢的学会说话,和简单的自理。为了照顾、教导孩子,孙玉兰辞去工作,全心投入进去,但是她的丈夫、公婆却越来越看孙勇不顺眼。最终在前两个月,两人离婚,孙玉兰的丈夫嫌弃孙勇,自动放弃抚养权,孙玉兰舍不得孩子,就带着孙勇回到娘家。上个月,孙玉兰找了一份工作,孙勇就由孙奶奶在家照顾。
末了,赵翠芬还特意叮嘱郁瑾若和程瑞,不能歧视孙勇,也不能见到孙家人视而不见,必须还向以前那样打招呼,说话。这点不用她说,郁瑾若和程瑞都知道。脑瘫只是一种病,家有脑瘫儿童的家庭本身就很不幸,如果再用歧视的目光看待,或是嫌弃他们,连最起码做人的善良都没有了。
得知因为孙勇的情况特殊,至今普通学校还不收他入校,只在孙玉兰的教导下,简单认识数字和文字。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郁瑾若将家中闲置的随身听、音乐磁带和一些故事书、童话书,都送给孙勇,让他可以听音乐、听广播和听孙家人讲的故事。
孙奶奶千恩万谢,含着泪,拉着郁瑾若的手直说她是个好孩子。连孙玉兰也在下班后特意到郁家向她道谢,反倒让郁瑾若觉得很不好意思。她只是觉得小孙勇很可怜,想在能力范围内帮一把,并不是为了孙家人的道谢才这么做的。
搬入平江路的老宅以后,离古旧书店更近了,郁瑾若挑了没课的一个下午,去那里买了《东周列国志》、《吴越春秋》、《越绝书》,又去图书馆借了《国语》、《左传》、《史记》、《周礼》《礼记》《仪礼》,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摘抄了有用的内容,将搁置的东周时期的小说资料补起来。又去了两趟图书馆,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历史、人文资料,准备将明朝背景的小说先构思大纲。
都市周刊之前投稿的游记,都已经见报,现在这块有时有一两篇其他人写的短篇,有时空缺。倒是编辑联系过郁瑾若,问她是否有国内城市旅行的游记,有的话,可以发过去。郁瑾若找了几篇以前写的,重新编辑以后发过去,估计近期又能见报。
7月中的时候,市内的一家吴门出版社通过都市周刊的编辑,要到了她的电话,和她联系,想出版她的游记,让郁瑾若疑心自己是不是遇到了骗子。还是郁楠浚亲自带她到对方提供的办公地点见面以后才确信,她写的东西终于跳出报纸、杂志的的范围,可以出书了。
吴门出版社的负责人和郁楠浚也认识,还一起吃过饭。因此不用担心会遇到骗子,也不用担心出版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以前吴门出版社只出版文化美术类的书籍,业务越来越窄,每年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少。今年报社改制,多家本地的地方小报、地方出版社和地方杂志社加盟报社的集团。吴门出版社现在增加了园林旅游、少儿青春等领域的出版方向,正巧通过都市周刊看到了郁瑾若的系列游记很符合他们的要求,就向编辑要了她的电话。
郁瑾若是未成年人,由郁楠浚出面签订合同也不用担心有问题,只需要乖乖的坐在那里听他们讲话,再和编辑沟通内容,答应提供所有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和完整的游记原稿,以便在书稿中充实版面。她原本的游记就是有完整版加多图片格式的,正好符合编辑的要求。至于作者名字,她还是坚持用了“朱颜”这个笔名,而非本名。她想将自己所有与写作有关的笔名,都用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惦念的那个孩子。
因为有现成的稿件,出版社那边首先将日本和法国的两本先定稿出版,后续看反响再考虑澳大利亚的。这两本书都是以和出版社合作的形式出版,虽然稿费并没有郁瑾若想象的那样多,但意义不同。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杂志、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在世人的观念中毕竟不一样,有出版社出版书的作者,才是传统大众心目中真正认可的作者。
即使郁瑾若让家里人不要宣扬,但还是在亲戚间的小范围内引起一阵波动,都说游记出版以后每人都买一本支持郁瑾若,连郁楠浚、徐丽芳和赵卫东、高玉芬,都说要买几十、上百本发给各自的朋友们。害得她不知道该不该盼着游记早日出版。
这波出版风潮,刮了差不多半个多月才渐渐停歇下来。这半个月,郁瑾若都不想看见除了家人以外的人,连亲戚也不想。她觉得这是件挺私密的事情,被大家这样热心的替她宣扬,让她无所适从,只想躲开。
吕晓霞、孟翔宇等人的录取通知书陆续拿到,他们都在qq上告诉了她未来的学校。今年高考数学的超级难和改革方式,导致很多人都错失了第一志愿,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甚至还有人明明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却只能读大专。她认识的几个参加高考的人,有对未来学校和专业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但大家都不愿意再复读。吕晓霞等人聚会了一次,郁瑾若也参加了,聚会上大家都在吐槽今年高考的各种不合理和不公平,但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无力扭转如洪水猛兽般的改革进程。
郁瑾若除了听他们吐槽和痛骂以外,无能为力。而且在她印象中,直到她重生的时候,江苏省的高考还一直在改革当中,这样折腾,受苦吃亏的总是学生。
作为一个小人物,自知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她和陆红在qq上聊天、复习巩固日语时,得知她正在一边在打工赚学费,一边在为考研努力。因为两人都挺忙,所以“私教”课程并没有进行,但陆红非常负责的把一些知识点整理了发给郁瑾若,让她自学,如果有问题就在qq上留言,她会每周登录两次帮忙解决。
在郁家老宅附近的道路逐渐好,平整的石板路越来越多后,郁瑾若恢复了跑步的习惯。她喜欢在早晨或傍晚人少的时候跑,也不计算具体跑多少米,只是围着郁家附近的街巷挑人少路平的跑一大圈。这些街巷,近几年她都没有来过,现在路面平整,房屋看上去更有江南水乡特色,她趁着跑步的机会,将周边都跑遍了,也看中了好几个适合拍照的地方,趁着还没有改造结束,拍摄了很多没有改造的老房子的照片、正在改造中的景象和已经改造完的对比。这些都会成为珍贵的记忆,被封存在照片中。若干年后,再翻出来,肯定能唤起更多人的回忆。
跑步、寻找老街巷的新风景、拍摄照片,一举多得。人与人的缘分很奇妙,在一次跑步时,她发现了一座旧书店。
这是一家只有十几个平方店面的书店,门面不显眼,里面卖的都是古籍善本,店主也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郁瑾若是个爱书之人,最近又喜欢上淘书,因此看见这家旧书店,自然忍不住要进去看看。这一看,她发现自己进入了一座宝藏中,这里销售的都是近代,甚至是民国前的古书、刊本、平装旧书和线装古籍。看书名和介绍,大多是文学、历史、哲学类为主,还有一些地方文献资料和文史、评弹书籍。甚至墙头还贴着“代修古籍”的纸张。
在这家毫不起眼的旧书店,郁瑾若看中了好几套书籍,只是她出来跑步,除了装有钥匙、手机、纸巾的小包,就是一个单反。这时已是傍晚饭点,老爷爷准备打烊了,她问了老爷爷开门营业的时间,准备第二天一早就来买回去。
依依不舍的离开后,亲眼见老爷爷将店门关上、锁好,才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一到家,郁瑾若问郁子泉,知不知道这家书店。因为作为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郁子泉应该对附近很熟悉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