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进入孟艮后休整两天,再次拔营,走的时候借着明太子和澜仓王世子的名头,从孟艮土司手里半讹半骗,借走三千士兵。卜依有些疑惑为何不在此等他父亲大军,李定国便解释道缅族叛军弹压未定,正好我们中途要在车里司借兵,联络失散旧部,需要停留很久,不如就在那里耐心等候。
明军为了防止索林耍滑头,探马不仅探查前方敌情,还着重注意屁股后的情况。果然在靠近车里的地方,探到了追来的两千老挝兵。明军不动声色的将部族军让到前面,随后悄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两千追兵无一漏网。从俘虏的口中,他们得知留守明人被驱逐之事,再问明人何时出发,这些俘虏就不知道了。明军没有杀这些俘虏,只是收缴了他们的马和兵甲,就放他们回去了。
朱慈煊和李定国等人商议,由总兵李嗣兴,靳统武,副总兵马思良,胡顺都,领三千人及五千匹马并缴获的两千匹,带二十日军粮,回孟艮接应老营。并嘱咐,如果在孟艮等待十日没接到老营就追上大军。
太子及两王则跟随大军,不至于让卜依起疑,只是有意减缓行军速度。
半个月后,索林还不见察姜回报,便起了疑心,又过了五六天,才见到了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察姜。得知遭遇明军伏击,连大太子的面都没见到时,大怒不已,急忙遣兵前去扣住明军家眷。等追兵追到孟艮时,明军老营已经被接走三天,早就加速北上追赶大军了。
让索林烦恼的事情,不仅仅是心疼那一万士兵,更棘手的是一旦老族军在云南和清军兵戎相见,怎么和清廷解释的问题。索林思索几个晚上都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如果派大军追回来,一旦大军跟着进云南,那就更说不清了。
最后还是决定只能牺牲一个儿子了。他给吴三桂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表示趁着他在阿瓦忙于军务之时,明人妖言蛊惑了自己的儿子,等到自己回到万象才知道儿子被人拐跑了。自己立马派大军追赶,无奈追到的时候,伪明叛军已入云南界,自己未得准许,不敢擅闯天朝疆域。信中表示,澜仓国上下都坚定站在平西王这边,坚决同逆子划清界限,只要天朝准许,大军已随时准备好协助讨逆。
索林自我感觉非常好,自觉这封信写的有理有据有节,应该能够解开误会。据说,吴三桂看完信,就说了一句话都学会骑墙了。
可怜的索林卜依完全没想到,他已经被卖了两次,第一次是明军第二次是被自己老爹。大军进入车里后,很快到达云南段澜仓江岸,明军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建竹筏修建浮桥,等浮桥修好,又花了三天时间过江,他们让部落军先过,最后一日,后军带着家眷终于赶上。
卓玛欺骗他哥哥,父亲还在弹压叛乱,一时离不开,父亲交代让他安心听从太子节制。卜依信以为真,却完全没想过索林为何会让他这大着肚子的妹妹来传话,还就此留在了军中。全军过江后,明军留人悄悄烧毁浮桥。从此,这三万人马不能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