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大井”号轻巡洋舰和第十五驱逐队到达上海。
1月24日,日军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号携6架侦察机到达上海。
1月28日,在“夕张”号轻巡洋舰的带领下,日本海军第一水雷战队(第二十二、二十三、三十驱逐队)共12艘驱逐舰到达上海。
早期到达的有“天龙”号、“大井”号、“常磐”号轻巡洋舰,以及第十五、第二十四驱逐队,“安宅”、“平户”等长江炮舰。
此时一二八事变还没有爆发,日海军集结于上海的军舰已经有几十艘。
1月31日早上6点钟,日本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抵达马鞍列岛海面。
1月31日下午4点钟,巡洋舰“那珂号”、“由良号”和“阿武隈号”3艘及水雷舰4艘抵达上海。
2月6日,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抵达上海。
……
而民国的海军情况,得从清王朝说起。
话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二年后,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水师。
1909年,年仅24岁的爱新觉罗?载洵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
载洵提出了一个耗资1800万两白银的海军发展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制造头等战舰8艘,巡洋舰20余艘。
载洵、萨镇冰先后到欧洲、美洲考察,先后订购了12艘军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只有9艘军舰完成建造,交付给中国,此时民国政府没钱,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照单全收。
9艘军舰是收了,但是没钱!通过商量,以向欧美各国借贷的方式,把造舰款付给造船厂。
其中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制造的两艘巡洋舰“肇和”和“应瑞”,在1911年是极为先进的军舰。
两艇同属“肇和”级,排水量为2600吨;功率6000马力,最大航速达到20节。
舰载武器包括2门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门100毫米口径阿式炮;6门3磅(47毫米)阿式炮,2挺马克沁机关枪和2具鱼雷发射管。
1912年,袁世凯时期,民国海军部下辖第一、第二两支舰队。
第一舰队下辖各类舰艇13艘。其中巡洋舰4艘;驱逐舰4艘;炮舰2舰,长官座舰和运输舰各1艘,共计13艘。
第二舰队下辖各类舰艇25。其中2艘;炮舰15;鱼雷艇8艘。
到一二八事变前,江南造船所已经造出多艘国产舰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28年““咸宁”号炮舰(420吨);
1929年的“永绥”号炮舰(600吨);
1930年的“民权”号炮舰(460吨);
1931年的“逸仙”号轻巡洋舰(1500吨)和“民生”号炮舰(500吨)。
截止一二八事变前,民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在32万吨左右,总吨位不及日军的二条航母“加贺号”和“凤翔号”的总吨位,差距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