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精通国学精粹的吗?”周通反驳道。
“快做正事吧,查一下这个墓地主人的资料。”我说道。
我们正在图书馆里,可以充分地利用这里的资源去查找想要的资料。
“我去计算机那里检索一下目录,看有没有合适的。”说完,周通去到图书馆的计算机检索处,搜索起相关的资料来。
很快,他便找到了存放相关书籍的藏馆。经过一番翻寻,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墓地的有关资料。
原来,这个墓地的主人叫梁大镛。
梁大镛,清朝道光年间广州著名陶瓷商号“五常号”的创办人,人称“瓷器梁”。
当时梁大镛在西关同文街、豆栏街所设的“五常”、“缙成”两商号,是西关最大的陶瓷店。陶瓷远销海外,主要是英国。梁大镛通过对外贸易,获利很大,积资过百万两白银成为广州巨富,梁家也成为广州的望族之一。
梁大镛不算广州最有钱的商人,但他的仁厚忠义,却最为街坊认可。他乐善好施,赈水灾,帮亲友,这些善举为他谋得了极好的名声,也因此获得清帝御赐“乐善好施”牌坊,以及二品顶戴花翎资政大夫的官衔,这也是当时非科举出身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品级。
“哦,原来这个梁大镛是十三行的富商啊。”我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个古墓做得那么豪华。
“那两个人究竟和这个梁大镛是什么关系呢?”周通奇怪地问道。
“哦,据我分析,去扫墓的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后代拜祭祖宗,一是弟子拜祭祖师爷。”我分析道。
“啊,我看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吧。那两个人看起来不像本地人,不可能是他的后代吧。至于祖师爷,我觉得更不可能。这个梁大镛不过是一个商人,根本不是什么一代宗师。”周通直接否定了我的说法。
“错,第一种情况是有可能的。梁大镛这么有钱,肯定有后代漂洋过海到了外地。例如南洋,就有可能产生像那两个人类似模样的后代。”我举例道。
“你说得很对。不过,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周通悠悠地说道。
“什么可能?”我问道。
“你看这句话,书上说这个梁大镛是个乐善好施之人,说明很多人受过他的恩惠。也就是说那两个人的祖宗可能也受到他的恩泽,就会感恩戴德地定期去拜祭他。”周通说道。
“有道理。”我打了一个响指,觉得这种的可能性更大。
看不出这个周通平时大大咧咧的,关键时候还是挺细心的嘛,分析问题能够关注到细节。
“我想问的是,这个十三行,是不是就是我们公司所在的十三行路那里?”周通像想起了什么,睁大眼睛问我道。
“没错,就是那里。”我回答道。
“呵呵,想不到这个墓地的主人和我们也有关联。说不定现在我们办公室所在的地方,下面地底下就可能留下他的脚毛。”周通开玩笑道。
“真恶心,你说留下他代理的瓷器不行吗?”我骂道。
“如果真的是,我们就发达了。现在清代的瓷器,好一点随便都上百万。”周通舔了一下厚厚的嘴唇,仿佛已经挖到了一只清代古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