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若娘娘能得偿所愿,可要给朕额外谢礼。(2 / 2)

姜云冉的眼眸很干净。

那双深邃的凤眸清清亮亮的,让人忍不住看了又看。

天上的星子都不及它半分。

景华琰笑了一声,他道:“官员是最好查的。”

“每个人的籍贯,成绩,录档都在吏部,他们的行踪都有迹可循,除非病故或者致仕还乡,那也能从其籍贯查到行踪。”

景华琰漫不经心地问:“怎么,贵嫔娘娘要对朝臣下手了?”

姜云冉眯着眼睛笑,眼儿弯弯好似月牙。

“只是查一查罢了,”姜云冉端起茶盏,心里已经有了打算,“谢陛下教导。”

景华琰也端起茶盏,同她碰杯。

“若娘娘能得偿所愿,可要给朕额外谢礼。”

景华琰意味深长:“毕竟,这条线索是朕给的。”

————

封嫔大典之日,风和日丽。

冬日里少有的暖阳天气,就被姜云冉和孟静语遇到了。

两人身穿嫔位的大礼服,跪拜在奉先殿前,听正宾宣读诏书。

正宾依旧是宗令孝亲王,仪宾也有孝亲王妃,除此之外,还有数位宗亲及勋贵外命妇,场面十分隆重。

等孝亲王宣读完诏书,姜云冉和孟静语接过宝册,两人便一起行三叩九拜之礼,谢主隆恩。

筹备数日,典礼不过两个时辰。

待礼成,姜云冉同孟静语一起起身,准备回宫。

孟静语少出宫门,又是个内向性子,同姜云冉并不熟悉。

她只客气对姜云冉道:“恭喜姐姐。”

姜云冉笑着回礼:“同喜。”

两人坐上软轿,姜云冉便问:“搬宫之后可习惯?”

她本是客气一句,孟静语却是叹了口气。

“不太习惯。”

姜云冉愣了一下,便道:“如今吴端嫔有孕,你们同住一宫,的确不甚方便。”

孟静语道:“也并非因端嫔妹妹有孕。”

她有些犹豫,看了看姜云冉,还是说:“我总是很担心。”

毕竟,吴端嫔那个模样,谁看了不害怕?

以前还好些,现在孟静语同她搬到一宫,若吴端嫔真有差错,或者皇嗣出了问题,她可不能置之不理。

孟静语本就不是个聪明人,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许多事情,她都是敬而远之。

在这长信宫里,她如何成为嫔位,自己心里是很有数的。

无非因为前朝事,陛下才给孟家这个体面。

而孟家也要更加忠心,不敢越雷池一步。

否则,周家和司务局案中所有抄家的罪臣,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姜云冉无法为她出谋划策,便只能道:“若你心中担忧,便上禀太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由她们做主便是。”

孟静语还在犹豫。

她心里明知这是最好的方法,可她又不敢登寿康宫的门,一时间真是心乱如麻。

姜云冉见她这般,也只能叹了口气。

孟静语不适合入宫。

她性格太软弱,自己也无法下定决心,根本无法在这后宫立足。

但各人有各命,姜云冉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更何况是其他人了。

因此她也不再多言,只客气颔首,直接回了听雪宫。

听雪宫中,上下宫人都喜气样样。

姜云冉坐在崭新明亮的正殿中,接受宫人的朝贺。

青黛和钱小多率领所有宫人跪地行大礼,口中唱诵:“恭喜贵嫔娘娘,娘娘万福金安。”

姜云冉满面笑容,她朗声道:“起,赏。”

“从今以后,咱们上下一心,皆能前程似锦。”

“诺!”

姜云冉升为贵嫔之后,按照宫规,身边可有一名管事姑姑并八名宫女,一名中监并四名黄门。

青黛顺理成章升为听雪宫管事姑姑,钱小多升为中监,紫叶升为司职宫女,小六子大名谭六,也一并升为中监。

莺歌和蓝韵一起升为一等宫女,其余宫人皆有晋升。

听雪宫的事务并不繁杂,最主要是姜云冉不喜折腾,宫人们差事不重,因此这一次升位,除了两名三等宫女,姜云冉没有多要宫人侍奉。

待见礼赏赐之后,今日的典礼才算彻底结束。

这边姜云冉刚换下吉服,摘下团花冠,夏岚便已经到了。

她安静等在殿中,等姜云冉换过常服,才面无表情道:“恭喜贵嫔娘娘。”

姜云冉笑着给了她赏赐,道:“同喜。”

她手松,对宫人总是很大方,更何况是为她出生入死的夏岚。

待姜云冉在雅室落座,夏岚才拱手见礼:“娘娘,之前您命臣调查一名叫春倦的丫鬟,有了些许眉目。”

还得是丹凤卫,他们调查人自有手段。

姜云冉灌了一大口龙井,这才觉得舒坦。

“坐下禀报吧。”

夏岚在绣凳上浅浅坐下,姿态却一直挺拔,精神也从不放松。

“春倦姓李,就是玉京人士,根据南安伯府下人回忆,她三岁丧母,四岁丧父,六岁上祖父把她卖入南安伯府,成了家养奴婢。”

“她因为长相讨喜,聪明懂事,就顺理成章进了大小姐的闺房,跟邢氏和陈氏一起侍奉在廖淑妍左右。”

夏岚不管姜云冉因何让她调查春倦,她的职责就是给出该有的回复。

“相比邢氏和陈氏,春倦年纪最小,也最会讨廖淑妍欢心,当年在南安伯府时,多是她陪着廖淑妍一起玩。”

邢氏就是邢姑姑,陈氏则是佩兰,两人都比廖淑妍大十五岁的年纪,廖淑妍五六岁上,两人都过了十岁,日常多是伺候她的起居。

年纪相仿的春倦才是玩伴。

“后来廖淑妍嫁入阮府,春倦等人作为配房,一起跟到了阮家。”

姜云冉打断她的叙述:“在南安伯府,这个春倦可有什么异常?”

夏岚回忆一番,果断摇头。

“未曾。”

她道:“年代久远,为防打草惊蛇,校尉们探查都不能大张旗鼓,能问到这些已经是极限了。”

“况且,事情已经过去二三十载,即便下人们隐约有记忆,对于一名丫鬟,也无从说起。”

“好,我知道了,你继续说。”

“进入阮家之时,邢氏和陈氏都已经成婚,她们虽然也伺候在廖淑妍身边,但日夜贴身伺候的只有春倦,”夏岚道,“廖淑妍对人很挑剔,嫁入阮氏后更甚,最信任的就是这三人。”

按理说,这个春倦应该会比两位姑姑日子都要好过。

只可惜她身体不好,重病早亡。

“成婚第一年,廖淑妍就诞育阮婕妤娘娘,后来诞育阮宝林娘娘与阮含栋,在生阮含栋时,春倦得了重病,根据阮家的下人回忆,她被送至庄子上。”

“但根据校尉探查,并没有查到她究竟去了哪一处庄子,从那一日起,这个名叫春倦的丫鬟就失踪了。”

姜云冉不由坐直身体。

阮家之所以敢用她冒名顶替,就是因为现在的阮含珍,曾经的阮含璋曾经得过重病。

她的身体不适合干燥风大的玉京,必须要回到清州老宅休养。

阮家现在给出的说辞是,当年二小姐跟随一起回去清州,照顾长姐,算是给阮含珍增加孝义的美名。

也正因为阮含珍年长后从未在京中露面,这一场狸猫换太子才能顺理成章。

阮忠良做事一贯严谨,不可能留下破绽,他唯一的错误,就是低估了姜云冉。

他以为当年姜云冉年纪小,不记得那一段过去,他以为姜云冉常年被困在逸香阁,早就无法翻身。

他甚至以为让她代替入宫,是阮家施恩,给她这个瘦马一步登天的机会。

阮忠良到底位高权重多年,他已经忘了曾经的谨小慎微,自傲会让人理智全无。

可是当年的阮忠良一定不是如此。

结合春倦的劝说,她在廖淑妍和阮忠良婚事中的周旋,姜云冉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她就是认为,春倦其实是先认识阮忠良的那个人。

而阮忠良想要让廖淑妍进入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必须要有身边人引路。

显而易见,佩兰无法成为那个引路人,邢姑姑自己又已经否认,那么唯一可能的便是春倦。

所以春倦同阮忠良一定有关。

“之前本宫得到的消息,是春倦在庄子上病故,此事可确凿?”

夏岚摇了摇头:“并无这个消息。”

“自从重病离开阮家,春倦就彻底消失,阮家在京郊的庄子一共有两处,都没有听闻过春倦的行踪。”

“甚至就连春倦何时病故,都没有明确消息。”

姜云冉垂下眼眸,手指在方几上轻敲。

夏岚也安静下来,并未说话。

一时间,寝殿中格外安静。

冥冥之中,姜云冉觉得春倦肯定早就已经死了。

因为邢姑姑坚定认为春倦早就已经病故,也就是说,当年有人告知廖淑妍此事。

但她的死却很蹊跷,肯定不是病故,若非如此,阮忠良一定不会费尽周折掩盖她的行踪。

一个丫鬟,能查到这个地步,已经相当不易。

而春倦的死,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深挖的了。

关于春倦的调查,是姜云冉对丹凤卫的试探,也是对她们能力的探查。

此事已经开展数日,景华琰依旧不知情,足已证明丹凤卫的忠诚。

此时,姜云冉才能放手一搏。

她看向夏岚,目光平静,声音铿锵有力。

“夏岚,我要吩咐你们办两件事。”

夏岚立即起身,拱手见礼:“娘娘请讲。”

姜云冉沉声道:“天启八年左右,阮忠良曾在青州办过几起大案,因为推翻了原判,为含冤入狱的人沉冤昭雪,被人称为阮青天。”

从春倦起,夏岚就隐约有些猜测。

此刻见她终于说到了阮忠良,夏岚并不惊慌,她压低声音道:“娘娘,案件一共有三件,其中王氏灭门案最为轰动。”

当年王氏一族二十八口人命,就这样葬送在赵氏一族手中,时任清州府衙推官冯宇,因办案不力,当年就被夺职将罪。

而作为清州知府的邓恩,因为积极配合,努力办案,反而没有被牵连降罪。

此案算是刑案中最典型的案例,因此夏岚不用回忆,也能倒背如流。

姜云冉对她的能力很是满意。

“对,就是这桩案子,”姜云冉顿了顿,道,“从那之后,阮忠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至大理寺卿,官至正三品。”

文臣武将不同,武将之中卫所和军营又有所不同。

即便夏岚官至正二品都指挥史,但她的权柄只手下三百人,也只听姜云冉一人命。

权柄狭窄,职责单一,如何比得上掌管九州十三省刑案的大理寺卿呢。

姜云冉给出引子,话锋一转,道:“我要你查的,是曾经清州知府邓恩。”

夏岚愣了一下,随即才若有所思。

“娘娘的意思是,邓恩跟阮忠良沆瀣一气。”

这个词用得很妙。

在其位,谋其政。

夏岚及丹凤卫归入姜云冉手中,便从此唯她命事从。

姜云冉浅笑道:“是。”

夏岚沉吟片刻:“查一名朝廷官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吏部下手。”

而要从吏部下手,必要经过陛下首肯。

姜云冉抿了一口茶,浅浅笑了:“那就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