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2 / 2)

初智齿 怀南小山 2306 字 2天前

又是好久远的事。

关键是,她问的问题还都很细节,非常在意他行为之下的动机。

也亏他还记得,那么久远的动机,谢琢按了按眉心,说:“我怕你落单,所以想陪陪你。”

“……”

他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跨越时空去追问的问题,语气淡淡,乃至带着些不解:“还用问吗,这很难猜?”

因为一个章没有盖好,苏玉在群里问有没有人同行,谢琢回应了她。

她在福利院的时候,就问过他这个问题,依稀记得,谢琢回答的是,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那时候知道他要离开,她很难过,没有力气与他聊深。

如今,苏玉又问:“是不是因为,过年的时候我去找你?所以你觉得欠我一个人情?”

谢琢不假思索:“不是。”

当时苏玉却笃定了,他的做法是出于对她的感动,所以想偿还一点陪伴。

“怎么总问我以前的事?”谢琢见她不吱声,问了一句。

苏玉还没回答,手机震了下。

她低眸,打开微信说,“等等,我爸。”

苏临很少给苏玉发消息,一般都是聊正事。

他问了苏玉考编的事,说身边谁家闺女已经在准备了,问她有没有开始计划,紧接着,又提到了她毕业后的安排——

他们以为,她明年会毕业。

苏临和陈澜能拿出一点钱,打算在苏玉结婚之前在平江给她买一套房,全款有些困难,因为平江的房价很高,说着得让苏玉自己还一部分贷款。

他们正在物色房子,并且发了几个楼盘给苏玉看看。

苏玉五味杂陈地看着爸爸不断发来的链接。

爸爸妈妈,命里无财的小夫妻,他们很爱女儿。

早年外出工作是因为要供养她。

节衣缩食也是因为要供养她。

哪怕对她吼,你知道挣钱多不容易吗?也是为了她好。

他们没有太多的能力,但也在尽可能地托举着苏玉。

平江是很发达的南方城市,平江的孩子即便外出读书,最后大都会回到故里,过上父母为他们准备好的,繁荣且安逸的生活,不用面对远走打工的疾苦。

所以他们还在等着苏玉,等她硕士毕业回去,给她准备一套房,留给她做婚前财产,这就是他们毕生努力的最大结果。

哪怕他们自己在小巷子蜗居了一辈子,在女儿出嫁之前,也一定要给她最好的,最新的。

苏玉回:【谢谢,钱你们自己留着用吧,或者换房住也好,我不用。】

苏玉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查一次,这两年硕博毕业生在北京落户的新政策。

能够保证的是,所里会给科研人员安排博后公寓,人才引进也有相应的租房与购房补贴。

或许刚毕业的生活会有些紧巴,但不至于饿死,往后的路也会是光明的。

苏玉会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城市安家,她会凭自己的本事站稳脚跟,不必再为湿漉漉的爱付出代价。

她在回苏临的消息时,谢琢去给她打了一份粥。

他没带手机,于是苏玉低头放空的时候,正好瞥见凳子上,他亮起的屏幕。

一个叫Daisy的人给他发了消息,连续两条,恰好被苏玉看到了。

第一条是:【图片】

第二条是:【后天见咯哥哥[可爱][可爱]】

谢琢回来时,苏玉抬头看着他,她说:“我过两天跟我导师去西北那边出差。”

“我知道,”他点头,“你说过。”

苏玉也点点头,默了默,问他:“你有什么安排吗?”

纸盒装的米粥还有点烫,他放一边晾了晾,坐下,想一想,不是很明白她这个话里的意思:“什么安排?我上班。”

苏玉安静地说好。

谢琢觉得苏玉挺累的,他很希望她能靠着他。

但是她不会,她就算睡着了,至多也只会靠着后面的墙,不会靠在他的肩上。

她看起来孱弱,轻盈,却是那只风吹不走的蝴蝶。

苏玉闭了会儿眼睛,让人猜不到在想什么。

饱满的浅色嘴唇微微抿着,她看起来并没有睡着。

片刻后,苏玉果然睁眼,用“你愿意听听我这几年的事吗?”做开场白,柔和的杏眼浅浅看他,却是郑重地,想要交出一点灵魂里的碎片。

她说起他没有参与的十八岁。

“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当时跟我妈吵了一架,忘记为什么事情吵的了,总之我一生气,就提前一个礼拜过来了。

虽然立了秋,还是挺热的。我挤在地铁里,很多开学的学生,每到一个学校的站点,他们就陆陆续续地下车。

我汗流浃背,t恤潮得透透的,缩紧在一个角落里,到处都是地铁的味道,人的味道。

那个小角落很闷,我提了个快比我人还重的箱子,被一个大叔挤在后面没处落脚,我就紧紧地靠在箱子上。

我下的那一站路,报站报的是我们学校的名字。

我得去另一边车门下车,我跟他们说,抱歉让一让,我要下车。

他们都回过头,看着我,然后给我让出一条路。

我拎着箱子走出去的那一刻,终于直起身子了,我顿时觉得好光荣。

虽然现在看来,想法和行为都很幼稚,但那一刻,就是觉得好光荣,我不再那么渺小了。”

在最高学府的站点下车,那就是苏玉十八年来的人生里,最为光鲜的,称得上是守得云开的一个时刻。

然后,她从陈旧的地铁里出来,看到了北京。

“后来,我在学校认识了一个女孩,据说是县城里的学生,考上来很不容易,就是现在说的小镇做题家吧。她很隐忍,很安静,甚至有点阴郁,不跟同学打交道,永远在闷着头学习。

“我跟她不是一个专业,但是宿舍挨得还挺近的,她就在我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她参加过不少比赛,也拿到了一些奖状,可是总是不尽人意,有的相当于就是鼓励奖,没有太多的含金量。

“我有几次路过她的宿舍,会跟她笑一笑,打个招呼。她平时从来不笑,但是我跟她笑的话,她也会跟我笑一笑。

就是这样的点头之交。”

她顿了顿,接着说:“我看得到她的刻苦,也相信她会越来越好。我一直是很相信天道酬勤的。”

“可是有一天,朋友告诉我,那个女孩自杀了。”

苏玉想了一想,说:“那时候我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