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董家三兄弟(2 / 2)

“那也得师傅肯教。何大厨在她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陆永定心里难受,论名望和实力,自己远在那个何大厨之上,但是对秀琴来说,真的把她当徒弟,真心实意教她手艺的才是师傅。自己这个师傅做得不称职啊!

吃过晚饭,岳宁让服务员叫了范秀琴出来送两位大厨。

陆永定看着十六岁就跟他的徒弟,伸手揉了揉丫头的脑袋:“好好跟你师傅学手艺,还有你师哥也在,也跟他学,知道吗?别每天蹦蹦跳跳的……”

“哎呀,师傅明天早上我不是还得去您那儿吗?想要叨叨我,明天再说。”范秀琴推着师傅上车。

“明天早上来粤城宾馆吃早饭。”陆永定在车上说。

“知道了知道了!”范秀琴跟师傅挥手。

宋自强送了两位大厨回粤城宾馆。

两人一起去后厨,后厨里一片繁忙,陆家的粤菜和黄家的鲁菜,各有所长,互补短板,这次两家一起派人过来。

陆永定看着在后厨指挥的儿子,这是儿子第一次带队参加粤城交易会,已经很有模有样了。

改革开放前一年,来北京的外国领导人就多了,他深深地感到自己靠着祖传的手艺,以及和老同事们的交流已经不够了。

尤其是七九年年头他去过一趟港城后,越发觉得内地和外头之间差距很大,包括菜品上,他们有传统手艺,但是见识太少了。

陆家下一代两个小子都很出色,他想让儿子去港城闯闯,学一些新的东西回去。

儿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要把陆家传给侄子。

自己当时跟儿子长谈,他确实想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侄子。不仅仅因为培德是陆家的长孙,更是因为陆家能太太平平,他能成国厨,是他大哥在解放后,分析他们的处境,他们陆家不像其他大厨,都是在那些酒楼饭庄做大厨。

他们陆家一直是自家开饭庄,开了一百多年了,而且客人都是名流权贵。

新中国成立后是人民当家做主,他们这样的人家一定要转变观念,记得自己是为人民服务。

没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大哥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去了朝鲜战场。

大哥从战场上回来,少了一条腿,身上有大大小小七个伤疤,回来没十来年就没了。正是大哥的功绩,在那几年,陆家丝毫没有受到冲击。

大哥用命换来了陆家的平安,他的位子给侄子也是天经地义,否则他们一家子根本不知道会吃多大的苦。

自己把心都掏出来跟儿子说,儿子和老婆却说他偏心侄子,说陆家有祖训,谁有本事谁传承。老婆背着他去找侄子和大嫂,说为了给培德让位,他决定赶育德去港城。

第二天,侄子就找到他,说他愿意去港城。

听到这话,气得他跟老婆儿子吵了一架。越是吵架,老婆儿子越是说,看看吧!好事怎么就舍不得侄子出去了?

他不想让侄子去港城,是因为大嫂母子俩都是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人,他怕侄子遇到困难,都不会跟他说。后来侄子来信说让秀琴也去港城,他才算是放心下来。毕竟侄子要是没有好的去处,也不会叫秀琴过去。

然而刚才听小岳说起刚到粤城受的苦,培德还是报喜不报忧啊!好在侄子能遇难成祥,又有贵人相助,现在成了宝华楼的大厨,而且小岳说把宁宴第二家店交给他。他总算是放心了。

陆永定走到儿子身边:“育德。”

“爸,您回来了?福运楼怎么样?”陆育德笑着问,“听粤城宾馆的同志说了很多他们的事,还有和他们合资的那个宝华楼。”

“我跟你董二叔去看了,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你和阿盛晚市结束,先别回招待所了,来我们房间,我们商量一下怎么改。”

“改?”

“他们的想法很好。”董大厨说,他又去跟自己的徒弟嘱咐了一句,让他也别回招待所了。

老哥俩一起上楼,陆永定知道董大厨心里记挂的事,他说:“听见妹妹很好的消息,是不是放心了?”

“是啊!记挂了三十多年了,总算可以跟我妈说一声,妹妹很好了。”

这个时候房间紧张,老哥俩住一间房,进了房间董大厨就要打电话回北京,陆永定笑话他:“这都几十年了,明天打也不急,你这个时候打电话回去,你哥都睡了吧?还让他跑电话亭?”

“没事儿。”董大厨拨电话过去。

五六分钟后,董家大哥接电话,董大厨激动地说:“哥,咱妹妹在港城呢!在一家港城的酒楼当大厨。”

“真的啊!”

“真的。”

“妹妹咋样?她岁数也不小了,咱们的外甥外甥女都大了吧?妹夫呢?妹夫做什么的?”董家大哥一激动,问了一串问题。

这下可把董大厨给问倒了,他说:“咱不是说好的吗?只要知道妹妹境况就好,如果她不想认咱,咱也不要去打扰她。我跟她老板第一次见面,问多了怕别人起疑心。”

陆永定听他这么说,走过来:“明天问秀琴那个丫头不就什么都知道了?就她那个包打听,咱们院里的哪只猫产了几个崽都知道。”

董大厨高兴:“对,大哥,我明天问老陆的徒弟,那丫头跟妹妹在一个单位,问好了再告诉你。”

“行,我等你电话。”董家大哥说,“我得去跟老三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