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吗?我倒是觉得这些进士未必能有辛弃疾答的好。”
李承乾脸上的笑容很是灿烂。
若是在宋朝和那群卷王比,辛弃疾或许没法比,毕竟辛弃疾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而且宋朝的科举和唐朝的科举又不一样。
而且写诗写的好又不代表科举也考的好,宋朝那批诗人大多都是科举不得已的失落子,像真正的天才,比如千年龙虎榜第一那位,人生都没有什么挫折,哪里写的出好文章来?
文章憎命达可不是空话。
但唐初的科举可是很重视时务策(政论文章)的,而要论时务策,曾经到处做官,为政经验丰富的辛弃疾怎么可能比不上这些士子呢?
便是到唐中后期,诗词逐渐增加比重以后,被誉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也如鱼得水。
毕竟南宋那吊环境下,辛弃疾都能出头,就别提在唐朝了。
“看来陛下对他倒是颇为自信啊。”长孙无忌看着颇有把握的李承乾,也不再多言了。
因为他这个外甥,不同于其他俗人。
他这个外甥能力强,做事猛,性子更是没得说。
李承乾做事情,长孙无忌是一百个放心。
毕竟一个能和李二竞争上岗的皇帝,又何须其他人质疑其行为呢?
而且这种心态的长孙无忌,也属于是无数条时间线当中,最为体面的那部分了。
因为他自从被自已的亲妹妹要求赋闲在家以后,就再也没有触摸过治权,这就导致他心中欲望,那座高山上的磊石还没有来得及滚下。
欲望早早的就收住了,自然也就混的十分的体面。
不然堂堂开国勋贵,凌烟阁功臣第一最后是以自杀收尾的...未免太过凄惨了。
“随着日后科举制度逐渐壮大,说不定光是进士科一科取的进士都要比今日的进士要多。”李承乾伸手将冰鉴拉的靠近了自已一点:“如此庞大的进士群体,现在的举荐制度自然会废除。”
“便是我,也要遵循制度,不能肆意的提拔那些非科举取士的臣子,不然后世的君王有样学样,科举制岂不是成为了笑话?”
“若是大家都循规蹈矩,我觉得这个世界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坏了规矩的影响是很大的,李承乾从来不觉得遵守规矩是一种死脑筋的行为。
作为格局可以后看几千年的皇帝,李承乾见到了太多不守守规矩的人导致的公信力崩塌了。
公信力一旦崩塌,便像是黑暗森林体系里面的游客,相信他人会变成一种风险很大的事情。
轻则倾家荡产,重则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