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军报(1 / 2)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在韩爌头上,他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看着皇帝。幸福来得太突然,以至于他一时语塞。

“臣、臣何德何能,蒙陛下抬爱,实在受宠若惊。”他连忙低头,生怕自己脸上的表情会暴露内心的激动。

“下去吧。”崇祯挥了挥手。

“臣告退。”

走出乾清宫,韩爌的心仍在狂跳。曾几何时,他也是内阁大学士。如今能再入阁,无异于重获新生。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崇祯心中,这不过是一步棋而已。

东南局势动荡,李元起和屠家的事必然引起非议。此时推韩爌入阁,无异于给那些人一颗定心丸。韩爌在东林党中德高望重,在东南一带名声显赫,这一手,足以迷惑众人。

关于另一位阁臣人选,崇祯已经锁定了温体仁。虽说此人品行不端,但功劳摆在那里。不过得等他把南直隶的报纸整顿好再说。

辽东大捷,让主动权重新回到崇祯手中。蒙古虽有异动,但皇太极在沈阳已是焦头烂额,不足为虑。接下来,就是全力处理南京的烂摊子了。

次日,辽东大捷的邸报从京城发往全国。邸报中这样写道:公元1630年仲夏,建州野心狼子,目中无人,胆敢挑衅大明威严。王师东出,斩首两万,群奴溃逃。煌煌大明,四夷臣服。壮哉!

消息很快传遍南京城,如同一声惊雷。有心人已经嗅到了政治风向的变化。

杭州的钱龙锡听闻此事后,只说了一句话:“皇上已决意对东南用兵。”

这句话,仿佛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南京,这座繁华的六朝古都,即将迎来一场风暴。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此刻或许还沉浸在往日的荣光中。他们不知道,一场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变正在悄然酝酿。

崇祯的案头,摆着一份军报。

他的目光,久久凝视着那触目惊心的数字。

五千三百六十二名天雄军战死,三千六百七十二人负伤。这是一场惨胜,一场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卢象升啊卢象升,你这是要用命去打仗吗?”崇祯轻叹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夜色渐深,宫灯摇曳。崇祯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黑暗,眉头紧锁。他的身影被灯火拉得很长,投射在地上,像一道孤独的影子。

“来人。”他突然开口。

“奴才在。”内侍王承恩连忙上前。

“拟一道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往辽东。”崇祯转过身,“另外,让太医院派最好的御医随行,务必要将卢象升的伤势医治好。”

“是。”王承恩应声退下。

崇祯重新坐回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这是他要让大明日报刊登的内容,整整一版的篇幅,专门报道天雄军的事迹。

从卢象升的出身谈起,到他在大名府为官时的政绩,再到这次辽东之战的壮举。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这位新晋名将的赞誉。

“军心可用,但也需要皇恩浩荡来温暖。”崇祯喃喃自语。

正当他准备休息时,一个内侍匆匆进来:“陛下,南京那边传来消息。”

“说。”

“温体仁...他...”内侍有些犹豫。

崇祯眼神一凛:“直说。”

“《金陵日报》刊登了一篇为李元起鸣冤的文章,据说是温体仁暗中授意的。”

“哦?”崇祯冷笑一声,“这老狐狸又在打什么主意?”

很快,一封奏疏送到了崇祯手中。温体仁在奏疏中痛陈东南报纸的弊端,说它们口舌混乱,流言四起,妖言惑众。

“真是好算计啊。”崇祯将奏疏重重拍在案上。

原来,温体仁先是收买了《金陵日报》的主编张德才,让他发表为李元起鸣冤的文章。随后又立即将张德才投入大牢,并杀人灭口。

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崇祯一个查封民间报纸的理由。

第二天早朝,大殿之上群臣济济。

杨所修第一个出列:“陛下,民间报纸已成祸患!它们肆意妄为,散布谣言,扰乱民心。若不及时整治,后患无穷啊!”